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7.63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貝錦萋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讒言陷人於罪。參見「萋斐貝錦」條。《晉書.卷九九.列傳.桓玄》:「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貝錦萋菲之說,臣等自當奉還三封,受戮市朝。」
馬耳射東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矯枉過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侯王表》。 (2) 子胥:伍員(?∼西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其父兄,後逃亡吳國,佐吳伐楚,並得以使己復仇雪恥。又吳王夫差滅越國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伍員極力諫阻,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他。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九年後果然應驗。 (3) 笞:音ㄔ,用鞭或竹板打。 (4) 卒王:指楚平王。 (5) 昭王:春秋時楚人,生卒年不詳。平王之子,名壬。伍員助吳王闔廬攻楚,入楚都城郢時,楚昭王出奔,使申包胥求援於秦。後來吳伐陳,昭王救之,囤兵於城父,因得重病卒於城父。在位共二十七年,諡昭。 (6) 大夫:職官名。多係擔任中央要職和顧問。 (7)...
九世之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齊哀公因紀侯進讒言,被周天子處死,九世之後,齊襄公終於消滅紀國,為先祖報仇之事。見《公羊傳.莊公四年》。後比喻歷時長久,不共戴天的仇恨。如:「以色列和鄰近各國的九世之仇,使中東地區成為隨時會引爆的火藥庫。」
十死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九死一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就從...
前瞻後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相憐同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病相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吳越春秋》這本書,記載了春秋時吳、越兩國的歷史。伍子胥原為楚國大臣,楚王聽信讒言殺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後來楚國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讒言所陷,遭平王殺害,而投奔到吳國。伍子胥向吳王引見他,使他也同樣受到闔閭的重用,並常與之商討國事。吳國的另一大臣被離相當不解,便問伍子胥說:「您為何初見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這是因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樣。你應該聽過〈河上歌〉吧?裡面有一段歌詞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這樣是同病相憐。有誰不會因思念故鄉,而更同情和自己有類似遭遇的...
狗肺狼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個器量狹小,心腸狠毒的人,反而建議應該把李勉殺了,免得他洩漏房德曾經作過盜賊的往事。房德禁不住妻子讒言,與妻子商量如何殺害李勉之時,被管家聽到,急向李勉密告,李勉一行人慌張逃跑。房德一不作二不休,找了一個好打抱不平的異人,向他假稱自己為李勉所害,求異人替他報仇。異人於是飛身前往。他躲在李勉床下聽得事情的真相,認為房德「狼心狗肺,負義忘恩!」於是就放了李勉,轉而把房德和他妻子殺了。「狼心狗肺」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腸狠毒,毫無良心。
投畀豺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畀,給予。投畀豺虎指將進讒言的小人丟給豺虎吃掉,表示對讒言小人的極端憤恨。《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
讒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讒言逢迎取悅他人。《三國演義》第三二回:「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可速斬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