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8.70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過遂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宣和遺事.前集.進止》:「倘陛下文過遂非,再信讒言,微遊妓館,則忠言結舌,不聞於上。」
翼翼小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3) 昭事:以明德事奉上帝。 (4) 聿懷多福:得到了許多的福祿。聿,音ㄩˋ,發語詞,無義。 (5) 厥德:德行。厥,語助詞,無義。 (6) 回:邪也。 (7) 方國:四方諸侯之國。 ◎2《詩經.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娼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表演歌舞技藝為業的人。亦指妓女。《三國演義》第一○九回:「今主上荒淫無道,褻近娼優,聽信讒言,閉塞賢路。」《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又不是娼優隸卒,為甚那紗帽飛到他頭上還有人撾了去?」也作「倡優」。
心狂意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煩意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眾望攸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馬耳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路無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參見「道不拾遺」條。《孔子家語.卷一.相魯》:「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明.徐元《八義記.鉏麑觸槐》:「今夕拜告神祇,願滿朝文武,各依官職,讒言不入,運民路無拾遺。」也作「道不拾遺」、「路不拾遺」。
雷鳴瓦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瓦釜雷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楚臣屈原受讒言毀謗,懷王時,放逐漢北,楚頃襄王時雖召回重用,旋又遭讒,流放江南,於是作〈九歌〉、〈卜居〉等篇,以明己志。〈卜居〉這篇是寫他一直得不到召見,理想和現實的相互矛盾,心裡感到迷惑,於是去見太卜,想借由占卜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汙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鈞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後來「瓦釜...
民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恨相知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相知恨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相知恨晚」原作「恨相知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西漢時灌夫與魏其侯的友誼。兩人不但相處愉快,在官場上也互相倚重,有一方失勢時,另一方就幫忙引薦,情同父子。所以「恨相知晚也」,表示兩人恨相知太晚。這樣深厚的情誼,終致後來個性剛直的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蚡,與其家人一起被問斬時,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也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遭來殺身之禍。今則多作「相知恨晚」,表示兩人遺憾相知不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