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飲流懷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飲水思源」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周.庾信〈徵調曲〉(據《庾子山集注.卷六.郊廟歌辭》引)正陽1>和氣萬類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2>耕植於義圃,君子翱翔於禮園。落其實3>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咎繇為謀不仁遠,士會為政群盜奔。克寬則昆蟲內向,彰信則殊俗宅心。渭橋有月支抱馬,上苑有烏孫學琴。赤玉則南海輪賮,白環則西山獻琛。無勞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 〔注解〕 (1) 正陽:夏季的方位居南方,故曰正陽。 (2) 黎人:百姓、民眾。 (3) 實:植物的種子、果實。
豁然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對事理領悟通曉,而能全盤理解。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五章》。 △「恍然大悟」
不慚大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言不慚」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論語.憲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朱熹.集注:「大言不慚1>,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2>其能否矣。欲踐3>其言,豈不難哉?」 〔注解〕 (1) 慚:害臊、難為情。 (2) 度:音ㄉㄨㄛˋ,考量。 (3) 踐:實現、履行。
中國教育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元1313年恢復科舉制度,學習和考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主,講解以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明代 擴大和完善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並在劉基、宋濂等大臣的參與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中央以禮部作為全國教育管理機構,地方則在諸路設置學政等官掌管教育。明朝為照顧功勛舊臣,對這些人的子孫特別優待,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進入學校學習。生源一般分為「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四部分,前二者,多為地方選拔的優秀學生,後二者多為官員子弟或對朝廷有物資貢獻人的子孫。在國...
一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呼一吸,一口氣息。《論語.泰伯》:「死而後已。」宋.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比喻能安於所處的環境,後亦用來比喻安於現狀,不思長進。出現「隨遇而安」的書證如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言聖人之心,不以貧賤而有慕於外,不以富貴而有動於中,隨遇而安,無預於己,所性分定故也。」
已精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精益求精」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朱熹.集注:「《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1>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2>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 〔注解〕 (1) 治:處理。 (2) 磋:音...
吹波助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推波助瀾」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宋.鮑照〈觀漏1>賦〉(據《鮑參軍集注.卷一.賦》引)昔傷矢之奔禽,聞虛弦之顛仆,徒嬰刃而知懼,豈潛機之能覺?惟生經之靃靡,亦悲長而懽促,恆證古而秉心,抱空意其如玉。波沈沈而東注,日滔滔而西屬。落繁馨於纖草,殞豐華於喬木。對昃離而後歌,據窮蹊而方哭。雖接薪之更傳,寧絕明之還續。貫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難。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2>。既河源之莫壅3>,又吹波而助瀾4>。神怵迥而多慮,心而尟歡。望天涯而佇念,擢雄劍而長歎。嗟生民之永迷,躬與後而皆恤。 〔注解〕 (1) 漏:古代的一種計時器。 (2) 走丸:滾動的丸珠。 (3) 壅:音ㄩㄥ,阻...
天空地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海闊天空」之典源,提供參考。 ※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一○首之一○(據《庾子山集注.卷五》引)麟洲1>一海闊,玄圃2>半天高。浮丘迎子晉,若士避盧敖。經餐林慮李,舊食綏山桃。成丹須竹節,刻髓用蘆刀。無妨隱士去,即是賢人逃。 〔注解〕 (1) 麟洲:鳳麟洲,神話中的仙山,位在西海中央,四面有弱水圍繞,洲上多鳳凰、麒麟。 (2) 玄圃:神話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在崑崙山頂。
深惡痛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深惡痛絕」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孟子.盡心下》:「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朱熹.集注:「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1>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注解〕 (1) 親就:接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