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82.8325 ms
共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黃喉綠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ireo flavifrons
體長約14公分。喙末端下鉤。身體背部黃綠色,眼圈明顯,黃色,眼前至喙基部有一條黑色紋,翼羽和尾羽灰黑色有白色羽緣,可見到2條白色翼帶,外側尾羽為白色。喉部至上胸部黃色,腹部白色。
分布於美洲,繁殖於北美洲東部和中部,從加拿大中部、美國至墨西哥灣一帶。度冬區在佛羅里達州南部、墨西哥、西印度群島至南美洲北部。
在綠鵑科中,本種的羽色比較亮麗,而黃色的眼圈也很顯眼。夏季的棲地為針闊葉混合林,冬季為熱帶林地和雨林,高度可達海拔1,800公尺。單獨或是成對在樹木頂層尋找昆蟲、蜘蛛,偶爾也吃漿果。叫聲很類似孤綠鵑(Blue-headed Vireo, V. solitarius),都是2~3音節的曲調間隔著很長的停頓,但是黃喉綠鵑的叫聲比較粗野,冬季和夏季時都會鳴叫這種聲音。築雜亂的巢,由草和其他植物組織所構成,懸掛在樹枝上。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綠鵑科(Family Vireonidae)
|
臺灣高山杜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灌木;幼枝細軟。葉近革質,卵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5-2 cm,寬0.7-1.2 cm,邊緣明顯反捲,上表面疏被刺毛;葉柄長2-3 mm,被伏毛。花2-3朵頂生,粉紅色並具玫瑰色斑點;雄蕊9或10。
|
紅眼綠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ireo olivaceus
體長約14~15公分。上喙黑色,下喙顏色較淡。頭頂灰色,眉線白色,黑色過眼線有時不明顯,虹膜紅色。背部和尾羽淺褐色。翅膀長。腹面白色。
共12亞種,分布於美洲,繁殖於加拿大以及美國的大部分地區,冬季遷徙至中美洲和南美洲,南至阿根廷北部和烏拉圭。
棲地為落葉林或是針闊葉混合林,河堤邊的樹林也可以見到。鳴唱聲旋律優美,節奏快,由2~3音節所組成。夏季時不容易見到,因為大多在樹冠層覓食,但是很容易聽到鳴唱聲。在夏季繁殖時有領域性,經常鳴唱,此時在樹林的頂層覓食昆蟲。相反的,秋冬季在中南美洲時不鳴唱,而且改以植物的果實或漿果為主要食物。翼羽長,有利於長途遷徙。在繁殖期的時候,雄鳥會對雌鳥展示,抖動膨脹身體的羽毛,並不時展開尾羽,雌鳥會以叫聲回應。鳥巢為杯狀,由草、條狀的樹皮和地衣組成,懸掛於樹木枝條。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綠鵑科(Family Vireonidae)
|
闊葉杜鵑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球莖長卵形,暗紫色,彎曲,肉質,無毛。葉單生,具柄,橢圓狀卵形,銳頭,主脈3條。花序側生,直立;總狀花序,具許多鬆散排列之花朵。花半開狀,無毛,紅褐色,或灰褐。唇瓣懸於蕊柱足部之末端,有3條龍骨自基部延伸至頂部, 黃色但2側邊帶有紅褐色暈,成3裂片。
|
金毛杜鵑刺皮節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形為紡錘狀,體長約182微米,具背盾板葉,背剛毛瘤位於背盾板後緣,背剛毛向後伸展,雌性蓋具縱脊,羽爪單型、四裂。
|
圭拉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uira guira
體長約37公分。頭褐色,頭頂有深褐色向上豎起的冠羽;下背至尾羽基部為白色鬆散的羽毛,翼黑色。喙黃色,尾羽長,黑色。
分布於南美洲,由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無遷徙性。
偏好結群,幾乎都是8~10隻小群一起活動。棲地環境是有樹木零星散佈的開闊乾燥草原。夜晚時,圭拉鵑會在樹枝上緊緊的靠在一起過夜,白天休息時也會擠在一起,有時互相理毛。飛行時拍翅用力,降落的方式是俯衝下降。從灌叢飛到另一個灌叢時,會一隻接著一隻排隊飛過。大多時候在地上覓食,但有時會成群到樹上找食物,食物種類多樣,包括毛毛蟲、昆蟲、小蜥蜴和小型鼠類,也會吃鳥巢中的鳥蛋和雛鳥。繁殖的方式和滑嘴犀鵑很像,不會托卵寄生,而是數對共同在樹上用樹枝築一個巢,共同孵卵、育雛。
鳥綱(Class Aves)
鵑形目 (Order Cuculiformes)
杜鵑科(Family Cuculidae)
|
白領美洲咬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ogon collaris
體長約25公分。雄鳥喙黃色,頭、頸部綠色,腹部紅色,胸腹之間有一條白色橫帶;背部綠色,飛羽黑色,下方尾羽白色,有黑色橫紋。雌鳥背面大致棕色,腹部紅色較淡,胸腹之間有白色橫紋;上喙黑色,下喙黃色,尾羽下方黑色較多。喙粗厚,腳黑色,細小無力。
共7亞種,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由墨西哥南部到厄瓜多爾西部、玻利維亞北部和巴西東部,以及千里達。不遷徙。
本種是美洲咬鵑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單獨活動或是成對棲息於潮溼森林以及森林邊緣;常站在枝頭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動,偶爾飛出捕捉附近的昆蟲,或是扯下掛在枝條上的果實,再飛回原來的樹枝上。利用腐木的樹洞築巢,將樹洞整修加大,有時會亦會利用其他鳥類的巢洞或是白蟻的巢穴。雌雄都參與孵卵以及育幼的工作。
鳥綱(Class Aves)
咬鵑目(Order Trogoniformes)
咬鵑科(Family Trogonidae)
|
紫頂咬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arpactes diaradii
體長約30公分。喙短而寬,藍灰色,翼寬圓,尾長。雄鳥頭頸部深紫色,背部褐色,翼黑色,胸腹部紅色,尾上褐色,尾羽外側白色。雌鳥翼黑色、腹部淡紅色,尾外側白色,其餘部位為褐色。
共2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婆羅洲、馬來西亞及蘇門答臘。
為安靜不容易被發現的鳥類,在低海拔的森林中數量普遍。成對出現,停棲於樹林中下層視野良好的樹枝上,常長時間挺直不動,僅頭部會作些微轉動。可在樹枝間靈活快速穿梭飛行追逐甲蟲或是蛾類等昆蟲,捉到獵物之後會回到原來停棲的枝幹上;除了追逐飛行中的昆蟲外,紫頂咬鵑也會攫取停在枝葉之間的獵物。築巢於枯木上,雌雄共同挖鑿一個樹洞,有時候會將舊有的洞穴加大。
T0000000651--鳥綱(Class Aves)
T0000000765--咬鵑目(Order Trogoniformes)
T0000000766--咬鵑科(Family Trogonidae)
|
喜馬拉雅中杜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32cm。雄鳥頭、背部及上胸灰色,翼深灰色帶有褐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有橫紋。尾灰黑色,羽軸綴有白斑,末端白色。下胸、腹部白色具多道灰黑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色有明顯黑橫斑。灰色型雌鳥似雄鳥,但頸側及胸側略帶棕色,背部及翼的褐色較重。赤色型雌鳥頭部及背面全為暗紅褐色,有許多細黑橫斑。眼暗褐色或黃色,具黃色眼圈。喙黑色,下喙基部及嘴裂黃色。腳橙黃色。
|
珊瑚嘴地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pococcyx renauldi
體長約68公分,為大型亮麗的杜鵑。喙紅色,頭頸藍色,眼周圍裸露呈桃紅色。背上灰色,飛羽、尾羽深藍色,尾羽和腳都長。腹部淺白色,腳紅色。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東南部。
棲地形態為潮溼、溫暖的森林、次生林或是灌叢地帶,山區或是平地都可以活動於森林底層,在地面活動,尤其偏好有濃密植被的環境。當察覺到有危險時,可以快速奔跑離開。習性隱密,不容易被看見,在分布範圍內的密度不高。個體之間以叫聲互相聯繫,已經配對的珊瑚嘴地鵑會合唱出刺耳的哨音。不會行托卵寄生。在樹上或是地面上築一個杯狀的巢,由樹葉和樹枝所搭成。
鳥綱(Class Aves)
鵑形目 (Order Cuculiformes)
杜鵑科(Family Cuculidae)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