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63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為他當時任官子少師,也就是子的老師,所以蘇軾才稱他作歐陽少師。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史學家。蘇軾亦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實為歐陽修的後輩,甫入京時,因受到歐陽修的大力提攜,所以對他一直非常的欽服。〈賀歐陽少師致仕啟〉為歐陽修辭官獲准後,蘇軾寫給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稱頌他的勇氣與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這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蘇軾的這兩句話明顯脫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氣的人,反而不會去彰顯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蹊,小路。全句指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史公曰》:「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也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鶴唳風聲注音︰ㄏㄜˋ ㄌ|ˋ ㄈㄥ ㄕㄥ漢語拼音︰hè lì fēng shēng釋義︰猶「風聲鶴唳」。見「風聲鶴唳」條。 01.宋.程俱〈戲贈江仲嘉司兵〉:「君不見謝公栖遲樂東土,起作司馬征西府。莫年談笑有穰孫,鶴唳風聲走強虜。」 02.明.張景《飛丸記.第七齣》:「〔旦〕蕖開液香飄漾,綽約輕盈壓眾芳。〔丑〕小姐呵。還是你鶴唳風聲自驚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思考、思量。《說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記.卷一三○.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
咄咄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或見於晉.王羲之〈雜帖〉。 (1) 衛:衛鑠(西元272∼349),字茂猗,東晉河東安邑人,汝陰守李矩妻。工書法,尤擅隸書,師法鍾繇。王羲之少時曾跟他學書法。 (2) 王逸少: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王導之姪,晉臨沂人,後南遷為會稽人。嘗為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 (3) 洞精:流利精妙。 (4) 遒媚:形容書法秀美而強勁有力。遒,音ㄑ|ㄡˊ。〔參考資料〕 晉.王羲之〈雜帖〉(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二四.王羲之》引)獻之字子敬,少有清譽,善隸書,咄咄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並、較量。唐.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師塔銘.序〉:「受學之眾,他莫能偕也。」《平廣記.卷五三.金可記》:「精勤為事,人不可偕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疑問稱代,主要用於詢問處所。《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汗牛充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汗牛,指以牛車載書,牛累得出汗;充棟,指藏書滿屋。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語本唐.柳宗元〈唐故給中皇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例]想不到他的藏書汗牛充棟,多達數千本。
甘之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清.朱彝尊〈提督浙江學政翰林院檢討顏君清德碑〉:「克循祖父忠孝之門風,入稟夫人之訓。焚膏點筆靡間,晨暮席門甕牖。韋帶紃履之士,悉甄綜無遺才,飯糲茹藿,甘之如飴,士皆鼓舞自奮,而君斯瘁矣。」
焚膏繼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進學解〉(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國子先生晨入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1>之文,手不停披2>於百家之編3>;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元。貪多務得,細大不捐4>。焚膏油以繼晷5>,恆兀兀6>以窮年: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注解〕 (1) 六藝:儒家的六經。指詩、書、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