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聞不如眼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百聞不如一見」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踰於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1>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2>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3>度,臣願馳至金城4>,圖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注解〕 (1) 度:音ㄉㄨㄛˋ,推測。 (2) 充國:指趙充國(西元前137∼前52),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善騎射,好兵法,熟悉匈奴與羌族的情況。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於農,為世所推重。...
前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趙策一》1>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2>,聞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圖4>,則...
偷世竊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陵,為人灌園,自食其力。 (6) 史鰌:人名。字子魚,故亦稱為「史魚」。生卒年不詳。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彌子瑕,屢諫不聽,史鰌自認未盡職責,臨死遺言停屍在內室而不停放在大廳,終於感動衛靈公。孔子稱讚他:「直哉史魚。」
意興索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然,空無所有的樣子。意興索然形容全無興趣。《東周列國志》第七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也作「興致索然」。
菽麥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辨菽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握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
言不由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言不由衷」。見「言不由衷」條。01.《宋史.卷三八○.何鑄列傳》:「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託名以規利。言不由中而首尾鄉背,行險自售而設意相傾者,為事君之失。」02.《聊齋志異.卷一○.賈奉雉》:「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敗軍之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指戰敗的將領。《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廣武君辭曰:『臣聞「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若臣者,何足以權大事乎!』」
放浪無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詔,俸祿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後來因為他臨危不懼,機智應變,不畏君權的作風,被任命為常侍郎、太中大夫,得到武帝的信任。此處是說東方朔上書給武帝,提出耕戰以強國的建議,並且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官職而申訴。其行文用語可比美商鞅、韓非,「指意放蕩」─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寫了數萬言,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 「不羈」則是出自《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鄒陽,西漢時齊國人,和當時的羊勝、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孝王很生氣,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
肩摩袂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肩部相摩擦,衣袖相連接。形容人多擁擠。見「摩肩接踵」條。01.宋.魏了翁〈朝請大夫虞公墓誌銘〉:「士之請益者,肩摩袂屬,謁無留門,坐無虛席,爨無停炊。」 
品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評論人物,定其高下。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從杜先生一番品題之後,這些縉紳士大夫家筵席間,定要幾個梨園中人,雜坐衣冠隊中,說長道短,這個成何體統!」也作「題品」、「題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