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釣名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一呼百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呼百諾」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詩外傳》(據《群書治要.卷八》引)智如原泉,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礪,行可以為輔檠者,人友也;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快意1>,一呼再諾者,人隸2>也。故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 〔注解〕 (1) 當前快意:在人面前投合對方的心意。 (2) 隸:地位卑或供人役使的人。
大賢虎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虎變,老虎身上的斑紋變化多彩。大賢虎變比喻居上位者的向善去惡,以顯現其德行之美。亦比喻由貧而變顯達。唐.李白〈梁甫吟〉:「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也作「大人虎變」。
禮有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禮尚往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曲禮上》太上1>貴德,其次2>務施報,禮尚3>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注解〕 (1) 太上:上古時代,指三皇五帝之時代。 (2) 其次:指三王之世。 (3) 尚:注重,重視。
羞人答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害羞而難為情的樣子。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羞人答答的,教我怎生說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這小人倒會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投礫引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拋磚引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磚頭是低的東西,把磚頭丟出去,引回來卻是珍貴的玉。「拋磚引玉」這句成語較早的出處,見載於《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話說趙州大師有一次在晚上講道場合中說:「今晚為大家回答問題,有需要解說的人請出來。」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大師一看就說:「我原來準備拋磚引玉,哪知引來的是一個土坯。」大師為何如此說,並不清楚,但此處確實引用了「拋磚引玉」的成語。「拋磚引玉」用來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多用作自謙之詞。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宋代詩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詩有這兩句:「勉為瓦礫投,幸有金珠...
什一之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十搏一的利潤。泛指商人所得的利潤。《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惲幸有餘祿,方糴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汙辱之處,惲親行之。」《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季子不治耕穫,力工商,求什一之利。」
流芳後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釁夏云,無以妾為夫人之禮。齊桓誓命于葵丘,亦曰『無以妾為妻』。今後宮嬖寵,常亞乘輿。若因愛登后,使人暴貴,臣恐後世下陵上替,開張非度,亂自上起也。」文帝不從,遂立為皇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2) 西陵配黃:嫘祖婚配黃帝。西陵,指嫘祖,黃帝正妃,西陵國人,生卒年不詳。相傳是最早養蠶的人,故後世祀為先蠶。黃,指黃帝,姓公孫,建國於有熊。誅蚩尤,取代神農氏,成為天下的共主。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3) 英、娥降媯:娥皇、女英下嫁予舜。英娥,指娥皇和女英,相傳為堯之女,同嫁於舜。及舜為天子,娥皇為...
折節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降低自己的身分,禮遇地位或名氣不如自己的人。《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琦天資朴忠,折節下士,無貴,禮之如一。」
任勞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寵信我,所以很多人嫉妒我,想陷害我。類似這種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英明君主才知道我的忠心。但我出身微,無法以區區之身承受天下人的怨恨。請准許我辭去中樞機要的職位,能回到後宮,來負責清潔灑掃的工作,我就死而無恨。請求陛下可憐我,讓我留下這條小命。」元帝聽了深表同情,再三安慰石顯,又重重賞賜一萬萬的錢財給石顯。這兩個典源一用「任勞」,一用「任怨」,後來被合用成「任勞任怨」,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不辭勞苦,不怕嫌怨。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