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其應若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反應靈敏迅速,如回聲之立即響應。《莊子.天子》:「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列土分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或功臣。也作「列土封疆」。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4) 行耦:作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5)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
十行一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目十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般人用眼睛看書,一次只能看一行,可是卻有一些人一次可以看多行,所以可用「一目多行」來形容閱讀速度很快。比較早的用法出自於東漢孔融〈汝穎優劣論〉。這一篇〈汝潁優劣論〉,就是當時眾多品評文章之一。孔融分別從八個方面來論證汝南人士勝於潁川人士:戴子高頡頏天子,許子伯嚎哭時事,許掾興水利助鄉里,張元伯鬼魂通靈,應世叔能同時閱讀五行文字,李洪代弟赴死,翟文仲起義兵討伐亂逆,袁著上書進諫。汝南地區這八個人的行為,在孔融看來,潁川人士都無法做到,因此寫下這篇文章,以舉證事例的方式,駁斥陳群的潁川人士優於汝南之說。原文中就見到了「五行俱下」的用法。另外在《梁書.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色的。《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唐.楊倞.注:「袾,古朱字。」
考終正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壽終正寢」之典源,提供參考。 #《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經〕八月癸亥,公薨1>于路寢2>。〔傳〕路寢者何?正寢也。 〔注解〕 (1) 薨:音ㄏㄨㄥ,君主時代諸侯或大官死亡稱為「薨」。 (2) 路寢:即正寢,原指天子諸侯辦公的地方,後泛指住宅的正室。〔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
辭嚴氣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老賊中國,禍福依憑群黨惡。拔根掘窟期必盡,有勇無前力何犖。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獨詞堅由志確。朝廷清明天子聖,陽德彙進群陰剝。大烹養賢有列鼎,豈久師門共藜藿。予慚職諫未能薦,有酒且慰先生酌。 〔注解〕 (1) 俚:鄙俗。 (2) 醇:音ㄔㄨㄣˊ,精純。
猶魚有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
六官之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由蘇綽著手,死後由盧辯完成的官制改革即是復古維新最明顯的表現。此一改革係模仿「周禮」中所載的周官而來。宇文泰發覺廢西魏皇帝,自立為帝,見國號為周,即依此志向而來。「周禮」所述的周關係以六卿為天、第、春、夏、秋、冬六官府的首長,統領自己的官屬,直接與天子連繫。各官府含有後世中央集權所無的自立性。這種分工關係形成了整體和諧的統治世界。自立與統一交織而成的世界才是有秩序的王道世界。整體的公共世界因各官吏對職務的自發性而獲得由下而上的支持。由此可知西魏模仿周官創出「六官之制」的意義。為與此相互配合西魏和北周的官致中並無所謂...
懸頭刺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懸頭,將頭髮用繩子懸在屋梁上。參見「懸頭」條。刺股,用錐刺腿。參見「刺股」條。懸頭刺股比喻發憤學習。明.汪廷訥《獅吼記》第二七齣:「窗前讀,懸頭刺股,況當今聖明天子正崇儒。」也作「懸頭刺骨」、「懸梁刺股」、「懸梁刺骨」、「刺股懸梁」、「刺骨懸梁」。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