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7.12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翻地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據《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三》引)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1>。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年常閉口。是非取與在指撝,言語傳情不如手。 〔注解〕 (1) 北斗:星座名。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稱為「北斗」。
亡命之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亡命」,改變姓名而逃亡。據《史記》記載,魏大梁人張耳年少時當過信陵君的食客,後來改變姓名,逃亡到外黃。受到外黃富人的看重,將新寡的女兒嫁他,並給了他一筆豐厚的錢,他因此得以結交各路好友,最後當上魏國的外黃令,賢能的名聲遠播,而「亡命之徒」完整的語形,見於《周書.卷三七.郭彥列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意思是郭彥主張讓那些作奸犯科逃亡而來的人,都要分擔賦稅和徭役的工作。後來「亡命之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意義慢慢轉變為比喻不顧性命作奸犯科的人。今人所用,多為後義。
測量量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名義量尺在名義量尺(nominal scale)中,數字是用來將人們加以分類或指認,只是用來代替姓名或口語標示。很多種分類動作,會建構出名義層次的測量,例如學校心理學會將學童標示為「正常」或「學習遲緩」就是一種 ;而這種標籤也可用數字來取代,例如正常學童稱為團體1,學習遲緩的學童稱為團體2。 順序量尺再順序量尺(ordinal scale)中,數字是用來分派給個體的,且要讓個體被測屬性的順序對應到數字的大小等第。順序測量在心理學和教育學中非常普遍。順序量尺也能用來進行決策。 等距量尺等距量尺(interval sca...
翻天覆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天翻地覆」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據《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三》引)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1>。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年常閉口。是非取與在指撝,言語傳情不如手。 〔注解〕 (1) 北斗:星座名。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稱為「北斗」。
異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同於平常。《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紀》:「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在這以前,警方對同性戀酒吧和夜總會的搜捕行動是城市同性戀者生活的一部分。警方通常會登記出席的人的姓名以便用於報紙的刊登,然後把儘量多的同性戀者押上警車。接吻、牽手、甚至在同性戀酒吧出現都是被逮捕的理由。而這一次同志們忍無可忍,酒吧外面的人開始向警方投擲硬幣,情況開始失控,當時大約有400名同性戀者在酒吧外面,場景混亂,情況戲劇性的惡化,警察開始用警棍毆打拒絕逮捕的人。人群開始向警方投擲石塊和瓶子。警方開始增派增援力量,但是他們沒能成功分散人群,人群繼續向他們投擲石塊。場面最終平息下來,但是人群在第二天晚上又聚集起來。...
均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均等,平均。《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只見那為頭的道:『某件與某人,某件與某人;』連唱了來人的姓名,又有嫌多嫌少道:『分得不均勻!』相爭論的,半日方散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僕役,受僱做事的人。如:「男傭」、「女傭」。《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夏馥傳》:「乃自翦鬚變形,入林慮山中,隱匿姓名,為冶家傭。」
萊斯托夫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上,主人循列經介紹與來賓一一握手時,隻能對身形、相貌、年齡、地位等特征中最爲突出者,即時記下他們的姓名。通過總結,他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於是,他大膽地推測人們總是容易記住哪些特殊的事物,隨後他做了一系列實驗都證明了他的這一推測,這一推測就是所謂的“萊斯托夫效應”。 意義萊斯托夫效應,指學習材料中最爲特殊的事件,容易記憶。萊斯托夫效應的最明顯例子是:在一場人數眾多的宴會上,主人循列經介紹與來賓一一握手時,隻能對身形、相貌、年齡、地位等特征中最爲突出者,即時記下他們的
改頭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函深奧的哲理。在這首詩中,寒山提到輪迴的苦痛是令人害怕的。眾生在六道中轉化不休,是一片紛亂的景象,在這輪迴中,眾生一直不斷地改變外在的容貌,然而相對的內在實質,則是完全沒有改變。「改頭換面」就是直接摘自詩中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形式雖然改變,然而實質卻未因而改變。亦用於比喻一個人澈底改變,有重新做人之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