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6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片。《說文解字.言部》「謁」字.清.段玉裁.注:「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並列所白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
調查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簡要且能爭得填答者信任之信函,常為決定問卷回收率之重要關鍵。此關鍵信函所要傳達之訊息包含:研究者之姓名與身份、研究目標與意向、研究對填答者與專業之重要性、規定填答期限(通常為一週左右) 、向填答者表示感謝等。有關這些訊息之傳達,有的問卷不另附函,只將此等訊息印在問卷上頭。 六、送出問卷與追蹤接到問卷的人,常不會急於寄回填妥之問卷。為增加回收率,需有一套有效之追蹤手續。當然研究者也須在送回問卷的信封上,貼妥回郵及印妥或寫上收件人之姓名與地址以茲配合...
蓬頭垢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見「蓬頭垢面」條。 01.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三王得》:「三王得,不知何許人,亦無姓名。帶杭音,額角中有刺字,意揀罷軍員也。頭蓬面垢,或數日不食,莫跡其止宿。」 參考詞語︰垢面蓬頭注音︰ㄍㄡˋ ㄇ|ㄢˋ ㄆㄥˊ ㄊㄡˊ漢語拼音︰gòu miàn péng tóu釋義︰猶「蓬頭垢面」。見「蓬頭垢面」條。 01.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齣》:「如雲鬒髮粗粗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淨洗朱鉛。」 02.《精忠岳傳.第七○回》:「秦檜見那瘋僧垢面蓬頭,鶉衣百結,口嘴歪斜,手瘤足跛,渾身汙穢;便笑道:『你這僧人……。』」
虛有其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玄宗嘗器重蘇頲,欲倚以為相,禮遇顧問,與群臣特異。欲命相前一日,上祕密不欲令左右知,迨夜將艾,乃令草詔,訪於侍臣曰:「外廷直宿誰?」遂命秉燭召來。至則中書舍人蕭嵩。上即以頲姓名授嵩,令草制書。既成,其詞曰「國之瓌寶」。上尋讀三四,謂嵩曰:「頲,瓌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為刊削之。」上仍命撤帳中屏風與嵩,嵩慚懼流汗,筆不能下者久之。上1>以嵩2>抒思移時3>,必當精密,不覺前4>席以觀,唯改曰「國之珍寶。」他無更易。嵩既退,上擲其草5>於地曰:「虛有其表耳。」 〔注解〕 (1) 上:李隆基(西元685∼762),唐代的中興君主。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印有姓名或可供通信的紙片。如:「名片」、「明信片」。
山高水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2) 先生:指嚴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詳,東漢會稽餘姚人。嘗與光武帝同遊學,及光武即位,乃變更姓名,隱居富春山,耕釣以終。 (3) 風:風範。 (4) 山高水長:比喻人品高潔,垂範久遠。
出神入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黃佐《翰林記.卷一○.習書》習書雖六學之一藝,然事屬經筵,頒為帝制,亦不可以為末務。洪武時,無可考,太宗喜楷書時,典籍沈度書法豐潤,上深愛之,每有大制作,必命度謄寫,累遷至學士,惟食學士俸,仍事書辦,賜象笏,鏤金刻度姓名其上,以寵耀之。其弟粲,亦起自書辦,累官侍讀,自此沈字盛行於朝,然上習書尚未以度字為式。宣宗1>自沖齡2>習古法帖,宸翰3>妙絕,蓋始學趙孟頫4>而加以遒勁,真所謂精能之至、出神入化者。孝宗亦愛沈度書,宮中妙習焉,嘗求其後官之物色,得其孫世隆,授之中書舍人,故今朝廷制誥,猶用沈體云。 〔注解〕 (1) 宣宗:明宣宗,明第五代帝。姓朱名瞻基,仁宗之長子,在位十年崩。嘗自稱長...
名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姓名的泛稱。[例]他的名字是按照家族的排行輩分所取的。
輕描淡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能品.弄珠樓》(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引)輕描淡染,不欲一境落於平實。但姓名之錯認,創於《拜月》,遂多為不善曲者所襲。無功今之作手,何不別尋結搆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