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9.15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向作用(Reaction_form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吹噓的行為是對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那種不好與人交往或自卑的強烈衝動的一種反應。當某人希望照顧自己卻明顯地照顧別人、“恨”自己真正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愛”自己所恨的競爭對手或所不喜愛的職務。 參考文獻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Wikipedia(2009). Defense Mechanism. Retrieved July 4, 2009,...
對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兩種相異之觀念或事物,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如黑與白、大與小,互相比較對照,使其特徵更加明顯,稱為「對比」。如:「對比色」、「對比他前後的表現,確實是進步多了。」
並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且,通常連接兩個句子,是用以表示平列或進一層意義的連詞。如:「他的學問好,並且很能幹。」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像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
統整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及使用知識。知識的孤立與分割零碎是學校教育結構的深層部分,而這在學科專業課程、課表及其他中學裡更是明顯。然而愈來愈多研究證實,比起分科課程,統整課程卻可以使知識更為學生所接受,且因為其將知識置於情境中,故對學生而言,知識變得更有意義了。而這種知識的情境化使得知識更為學生所接受,尤其當這些情境與學生生活情境相聯結時。對於個人及團體而言,知識是一種於生活中可以使用的動態工具。在這層意義上,知識是一種力量,因為其提供人類控制生活的手段。當吾人將知識視為是統整時,則可以自由地界定問題,並使用廣泛的知識來解決。對於分枓課程的主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明顯、明亮。如:「真知灼見」。《文選.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犖犖大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明顯、明確。《史記.卷二七.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也作「犖犖大端」。
留或記憶時,個體新的學習經驗干擾對舊經驗的回憶所產生遺忘現象,特別發生於新舊兩種學習內容與性質上,有明顯之雷同與相近時。搬家經驗中經常出現必須更改電話號碼的狀況。最初很難記住新電話號碼,是由於舊號碼時常浮現心中(正向干擾);然而經過習慣與熟悉之後終於能牢記新號碼, 卻發現反而忘記舊號碼一即使過去曾使用那個號碼那麼久(反向干擾)。干擾理論最重要的預測是:當訊息不被新資料干擾時,最能被順利回憶。學生可應用此效果適度處理干擾問題:像是考試前安排作息表(在等待考試期問所需學習或從事其他事情,在性質上十分不同於測驗材枓,避免產生干...
未竟事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逃避有關。阻礙個體成長與改變的,包括悔恨、憤怒、憎恨、痛苦、焦慮、悲傷、愧疚、罪惡、被拋棄等---明顯存在記憶裡但卻未曾表達的(亦常為負面而強烈的)情感,往往與某些特殊、鮮明記憶或想像連結一起。於是這些明顯留在記憶裡但內心未曾完全察識、未曾被充份體驗或未能表達出來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徘徊,置於個體之中並渴望獲得滿足,因此影響到個體當下與環境的接觸,更在不知覺中進入現實生活,以不可預期的情緒經驗並藉由許多方式浮現,妨礙自我與他人相處。健康的個體...
類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文課。學生可能必須先研究過許多文化的不同作者如何運用象徵手法,才能說明象徵主義的一般用法。 結論很明顯地,類化最可能發生在相似的環境或相似的概念上。在閱讀課所學到的新行為較可能類化到社會課中,而較不可能類化到下課時間或家庭情境。但是,即使情境看起來非常相似,類化也可能不會出現。例如,許多學生已經完全熟練了拼字或語言技能,卻無法將這些知識應用在作文中。老師不應該因為學生在某個情境下能做某件事,就認為他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一樣能做。 關鍵字中文:類化英文: Class of 參考書目Robert E. Slavin(2005)...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