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2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忘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敞的耳朵裡,立刻將絮舜逮捕入獄,並判他死刑。行刑後,絮舜的家屬上告張敞審判不公,以小罪妄殺人命。一向欣賞張敞的宣帝將他從輕發落,免去官職,貶為庶人。幾個月後,京師的治安又再度變壞,冀州也有盜賊為亂。宣帝想起張敞在任時的功績,又派使者去接他進宮。張敞在前去的車上,寫下自己對絮舜之事的看法,準備呈給皇帝看。說自己一直待絮舜不薄,卻在他處境危險之時,怠忽職守,還說他是「五日京兆」,簡直是「背恩忘義」,傷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箭雙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雕」是一種大型而凶猛的鳥,原也作「鵰」,鳥旁,隹旁,意思相通。「一箭雙雕」是說只用了一支箭,卻同時射中兩隻雕。長孫晟是南北朝後周時的人,生性聰敏,擅長軍事和射箭。長孫晟有次出使到突厥,突厥王攝圖很欣賞他的技藝,常常和他一起出去打獵。在一次打獵中,看見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
不識廬山真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認識廬山的全貌。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常用此語來比喻人因陷於事物環境中,以致只見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這紫禁城中,東逛西逛,也只能欣賞一隅,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對刻意遮掩的事物難窺究竟。如:「到底誰是天字第一號?不識廬山真面目。」
異想天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妙想天開,胡思亂想,匪夷所思,想入非非辨似: 「異想天開」及「想入非非」都有想法奇特、不切實際的意思。 「異想天開」側重於形容超乎常情、難以實現的想法;「想入非非」則側重於虛妄的想法,有時指不正當的邪思。 異想天開 想入非非 辨似例句 ○ ㄨ 有位科學家說:「所有發明都來自於~。」 ㄨ ○ 請用藝術的眼光欣賞這些畫作,不要~。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六年後從道光禪師學佛,以後隱居終南,他既追求清淨空寂,又不拾棄人生,所以詩中融入禪意,把參悟禪理與欣賞自然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首詩順應自然,尋求與自然默契的勝境,純以寫所用心取勝,人的行止,景的生滅,都沒有滯礙。「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寫景又不泥於景,無處不可適意,偶遇林叟,隨便談笑,竟不覺該有個回去的時候了,達到物我兩忘、色相俱空的境界。《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首詩通過對話的形式,表現了友矢志歸山、作者設酒饌別的場景。詩句看似平淡,但細細品味,其中包含了...
車載斗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吳書》記載,三國時,吳王孫權派趙咨出使魏國。魏文帝曹丕輕視吳國,對咨非常傲慢,問說:「吳王是個什麼樣的君主?他也懂得看書嗎?」「我可以出兵征討吳國嗎?」「吳國怕我們魏國嗎?」趙咨不卑不亢地回答,使曹丕非常欣賞,便問趙咨說:「吳國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趙咨答道:「聰明出眾的人,有八九十個;像我這樣的人,可以用車來裝,拿斗來量,多得數不清!」趙咨用「車載斗量」來形容吳國人才濟濟,不足為奇。後來「車載斗量」被用以形容數量很多,不可勝數。
小巫見大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曾說過:「小巫師見到大巫師,用拔茅的方式占卜,拔起茅草卻不能判斷吉凶,便把茅草拋棄,不肯請教,這就是為什麼小巫師永遠比不上大巫師的原因了。」莊子的這段話是說人如果遇到比自己更有實力的人,而不向他學習,就會相形見絀,永遠居於人下。到了三國時,文人張紘和陳琳互相欣賞對方的才學,張紘讀到陳琳的作品,馬上寫信稱讚他文筆優美。而陳琳也回信說:「這裡因為會寫文章的人少,所以我的作品才特別受重視。但和你和景興、子布比起來,就像小巫師見到大巫師一樣,根本不能相提並論。」陳琳在這封信裡,用「小巫」來比喻自己,說自己無法和張紘等三位「大巫」相比。後來「小巫見大巫」被用來比喻兩者能力相差甚遠,無...
一箭雙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雕」是一種大型而凶猛的鳥,原也作「鵰」,鳥旁,隹旁,意思相通。「一箭雙雕」是說只用了一支箭,卻同時射中兩隻雕。長孫晟是南北朝後周時的人,生性聰敏,擅長軍事和射箭。長孫晟有次出使到突厥,突厥王攝圖很欣賞他的技藝,常常和他一起出去打獵。在一次打獵中,看見空中有兩隻雕,一邊飛著,一邊互相爭奪著一塊肉,於是攝圖就拿了兩支箭給長孫晟,要他射下那兩隻雕。長孫晟縱馬向前,只用了一支箭就把兩隻雕給射下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箭雙雕」,比喻一次舉動,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標。在《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中,也同樣有「一箭雙雕」的故事,但說的是唐代的高駢,因為一箭同時射殺了兩隻雕,眾人讚嘆他的技術,...
疑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懷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晉.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老殘遊記》第一七回:「我們兩個人都不承認,外人一定說是我弄的,斷無疑義。」
賞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識別人的才能而加以欣賞重視。《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老殘遊記》第三回:「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宮保賞識非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