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7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欺誑、欺騙。《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鏦殺吳王。」《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當紿信入賀,使武士縛信斬之,夷其三族,便是『敗也蕭何』也。」
掩人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欺騙、蒙蔽他人。《西遊記》第一六回:「那兩個和尚,卻不都燒死?又好掩人耳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這裡叫德泉派人上來辦,才好掩人耳目。」
實不相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誠布公,不欺騙隱瞞任何實際情形。《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實不相瞞,在此選書,東家包我幾個月,有幾兩銀子束修,我還要留著些用。」《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好漢不論出身低,實不相瞞,我這賤內,就是這裡頭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欺騙、騙取。如:「詐騙」、「敲詐」。《荀子.王霸》:「上詐其下,下詐其上。」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名不副實,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反義:名不虛傳,名副其實,名實相副,表裡一致辨似: 「有名無實」及「名不副實」都有名目與實際不相符的意思。 「有名無實」側重空有名目;「名不副實」側重名過於實。 有名無實 名不副實 辨似例句 ○ ㄨ 這對夫妻分居已久,婚姻早就~了。 ㄨ ○ 這些誇大的廣告~,根本是在欺騙消費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欺騙、矇騙。《孟子.滕文公下》:「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唐紀六十.文宗太和六年》:「當文宗求治之時,僧孺任居承弼,進則偷安取容以竊位,退則欺君誣世以盜名,罪孰大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謊、欺騙。《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聊齋志異.卷一一.書痴》:「心竊怨古人之誑己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哄騙。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你做場作戲,也則是謊人錢哩!」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三齣:「便是杜老爺去後,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分子,起了個生祠。」
篤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純厚樸實。如:「他做人非常篤實敦厚,從不欺騙別人。」
誆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欺騙。《紅樓夢》第三九回:「老太太的那些穿帶的,別人不記得,他都記得,要不是他經管著,不知叫人誆騙了多少去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