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陷害、毀謗。如:「賴」、「陷」。南朝梁.江淹〈自序傳〉:「或為世士所嫉,遂淹以受金者。」《明史.卷一八七.馬中錫傳》:「為盜,遣甯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
2.欺騙、矇騙。《孟子.滕文公下》:「邪說民,充塞仁義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唐紀六十.文宗太和六年》:「當文宗求治之時,僧孺任居承弼,進則偷安取容以竊位,退則欺君世以盜名,罪孰大焉!」
虛妄不實的。《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將守宗廟,故重之。應之曰:『此言也。』」《紅樓夢》第七八回:「小哥兒十三歲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學淵源,真不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造謠毀損他人名節或聲譽。《新唐書.卷一八一.列傳.李紳》:「湘素直,為人衊,大校重牢,五木被體。」也作「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訛指、冤枉。《紅樓夢》第六九回:「皆因張華拖欠了我們的債務,追索不與,方賴小的主人那些個。」《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那也是他學裡幾個秀才賴他的。後來這件官事也昭雪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捏造事實,陷人於罪。《晉書.卷四○.賈充傳》:「及遷侍中,專掌禁內,遂與后成謀,陷太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偽造、變造證據或妄言指控,意圖使無罪者受到刑事或懲戒的處分。《三國演義》第二○回:「乃密使人告彪交通袁術,遂收彪下獄,命滿寵按治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諸城的百姓也實在刁的很,這樣事都會平空捏造告得人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陷害、冤枉。《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邕傳》:「復坐枉,且得罪,天子識其名,詔勿劾。」《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枉,失了官職。」
非愚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愚蠢,就是故意欺騙人。《莊子.秋水》:「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也。」《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假、不欺騙。如:「權勢敗身,誠屬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謗冤枉。如:「不可存心罔他人。」
良為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陷害、冤枉守法的好人是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