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43.0501 ms
共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污染物轉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汙染物在環境中通過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作用改變其形態或轉變為另一種物質的過程。各種汙染物轉化的過程取決於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和所虛的環境條件,此轉化過程往往與遷移過程隨伴行。汙染物的物理轉化可通過蒸發、滲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等一種或幾個過程來實現。汙染物的化學轉化以光化反應、氧化還原和錯合水解等作用最為常見。生物轉化是汙染物通過生物的吸收和代謝作用而發生的轉化。例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一次汙染物)經光化學氧作用或在雨滴中有鐵、錳離子存在的催化氧化作用,轉化為硫酸或硫酸鹽(二次汙染物);同時也發生由氣態(二氧化硫)轉化為液態(硫酸)或固態(硫酸鹽)的物理轉化。水環境中重金屬的氧...
|
固定污染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空氣污染物從設置於固定之地點或設施(有固定排放管道)所排出之污染源,亦即一個在地理上位置是固定的且可被確認之排放源。固定污染源之類型包括鍋爐之燃料燃燒、工業製程之操作及固體廢棄物之焚化,或其他建築物、結構體、公用設施或營建工程等排放或可能排放任何污染物之固定設施,如社區等。相對於固定污染源之空氣污染排放源為移動污染源,如汽車。
|
污染源貢獻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某受體之大氣中的氣態或懸浮微粒經量測並判明是各個原污染源所提供給受體的質量。經量測受體之大氣中含氣態或懸浮微粒的質量及濃度佔提供給他的原污染源總質量或濃度的百分率即稱之。污染源貢獻率可用受體模式計算得到,主要根據採樣空氣樣品分析氣態或顆粒物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其濃度,由受體及不同發生源的質量、濃度,元素及組成再用多元數學統計方法便可求得各污染源的貢獻率。
|
土壤污染綜合指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估土壤遭受多種污染物污染綜合效應的指數。一般以土壤中各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加成作用做為土壤污染綜合指數,如式,式中 或 為土壤污染綜合指數;i為污染物,Pi為污染指數;n為污染物數目;Wi為污染物i的權重者,亦為反應各污染物的影響程度。若P值愈大,表示土壤受到污染愈嚴重。
|
污染流達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污水或廢水排入自然環境,經渠道或排水路在輪送的過程,因自然淨化作用,或其他因素而減少部分污染量,最後流到承受水體的污染量。污產生染量、排出量及污染流達量三者之間的關係可用下圖表示:
|
污染產生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動物或工廠等在正常生活、管理和生產技術下,一定時間內所製造出來之污染量,即污染源最初未經污染控制措施所生產出來之污染量。例如每人每日生活所產生出來的平均污染量約40至60公克;每頭豬每日產生約100至160公克(以五天攝氏20度生化需氧量計)。
|
空氣污染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放空氣污染物之來源,可分為點源、線源和面源。造成環境污染之污染物發生源,通常是指向環境排放有害物質或對環境產生有害影響之場所、設備或裝置。污染源可分為天然污染源與人為污染源,前者指自然界自身排放有害物質或造成有害影響之場所,如正在爆發之火山,人為力量較無法控制;後者指人類活動所形成之污染源,是環境污染控制之重點。
|
土壤污染監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土壤中各種金屬、有機污染物、農藥與病原菌等來源、污染量、轉移、分解及累積情形進行的監測活動。土壤污染的優先監測物質應以對人類健康及維護生態平衡影響最大的物質為對象,如重金屬、多氯聯苯、戴奧辛、農藥及多環芳香羥化合物或病原菌等。土壤污染監測結果對掌握土壤品質狀況及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
污染區衣服和裝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於污染區,由實驗室提供的穿戴衣服和裝備。
參見污染區contamination zone條。 如圖下所示: |
污染源鑒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判別大氣中污染來源。由於微量分析化學之發展,已可對大氣中氣態或懸浮微粒作元素、化學組成及濃度分析,在工業區工廠林立,常會有毒氣排放,當設有數個監測站或採樣點作採樣分析,可由樣品中所分析之物種濃度與工業區各工廠原有原料、中間產物及產品資料加上採樣時之風向、濕度、溫度等氣象條件,即可作污染源之鑒別。如:在冬季加拿大極地所採樣懸浮微粒經分析其中含有鉛、煙粒、釩及硫化物,經由同位素比例分析法可證實污染源來自歐洲與蘇俄之燃煤或重油燃燒。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