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7 ms
共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硫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硫及其他化合物所引起的環境污染。硫在地殼中分布很廣,各種礦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都含有硫。硫在環境中大量以硫氧化物形式存在,部分以硫化氫與有機硫,如硫醇、硫醚、二甲硫,等的形式存在,會發生刺激性很強的惡臭污染。硫在大氣中的重要污染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鹽,主要來自礦物燃燒、含硫礦石冶煉,和硫酸、磷肥生產等。全世界二氧化硫的人為排放量每年約1.5億噸,其中礦物燃料燃燒占70%以上。二氧化硫的排放源,90%以上集中在北半球的城市和工業區,造成了這些地區的各種大氣污染問題。如英國倫敦多次發生煤煙引起的煙霧事件,以及北歐、北美之酸雨等。廢水中主要的硫污染物是硫酸鹽和硫化氫。某些工業如酸性礦水...
|
人為空氣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人類的工業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所引起的大氣污染。人為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一般生活等。例如工業活動會排放出廢氣、廢熱污染大氣,主要污染物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微粒及碳氫化合物等;農業活動中的野地燃燒及施肥或噴灑農藥過程也會排放出空氣污染物污染大氣;交通運輸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則有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鉛化合物等;一般生活則因燃燒、取暖、及使用有機溶劑等,亦會排放出空氣污染物污染大氣。這些因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空氣污染皆可稱為人為空氣污染。
|
點源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直接或間接造成環境污染之任何人類活動或設施均為所謂的污染產生源或污染來源,一般簡稱為污染源。污染產生與排放位置不變或為定期或持續性排放之污染源所產生之污染行為即稱之為點源污染(請參考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就水污染而言,根據污染源之位置變動特性與進入承受水體之方式,可將污染源分為點(污染)源與非點(污染)源兩類。
|
污染共犯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資本家及住家三者所形成的污染共犯關係稱之。環境社會學一再強調:國家為最大的污染源,而國家常站在資本家的一邊,形成「被俘 (captured)」的狀態,接著製造大量「生活污染」的住家也納入了共犯結構中。三者的關係透過磨坊經濟 (treadmill economy)而互相強化及合理化。
|
土壤重金屬污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重金屬引起的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物主要包括汞、砷、鋅、銅、鉛、鎳、鉻及鎘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主要來自農藥、廢水、污泥及大氣沈降等。過量重金屬會引起植物生理功能與營養失調、產量銳減,亦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養分循環。若土壤重金屬污染進入地下水或生物食物鏈,可能造成水質污染及生物累積,危害人畜健康甚鉅。
|
污染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由人類或自然界之活動所產生任何能導致環境污染之物質、生物或能量,但以人類活動為主要來源(請參考environmental pollution)。多種污染物同時存在時,可能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新污染物質。
造成污染的物質稱之為污染物。而污染物就著人們生活的環境而言可分為下列數種:
1.水污染物,列表如下: 2.空氣污染物 一般由工廠、車輛等為其污染源,常見之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碳氫化合物、氧化氮等等。 3.無機污染物: 如:無機汞、鉛、鈹、石綿等。 4.放射性污染物: 如:核電廠廢料、醫療用之放射性物質廢料等。 |
粒狀污染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燃料燃燒及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之微粒物質之通稱。如總懸浮微粒、懸浮微粒、落塵、金屬燻煙及其化合物、黑煙、酸霧、油煙等。
|
土壤污染預防與整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止土壤遭受污染與對已遭受污染土壤進行改良、治理的活動。土壤保護以預防為本,整治為標。預防的重點應採取對各種污染源排放進行濃度及總量管制;並對農工業排放水進行長期監測,使之符合排放標準;農業方面應合理施肥、用藥,注意避免污染地下水,若利用工業或都市污水灌溉,必須先行淨化處理,推廣病蟲害之生物防治技術。例如重金屬污染土壤可採用客土、排土、翻土或使用化學改良法,使土壤重金屬活性降低而達到整治目的。
|
污染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排放交易制度』。
|
馬斯河谷煙霧污染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30年12月3至5日,比利時列日市西部人煙稠密的馬斯河谷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大氣污染煙霧事件。在事件發生的三天內,大霧籠罩了整個比利時國土,特別是位於狹長河谷地帶的工業區,由於氣溫逆增,霧更濃,工廠排出的煙塵及有害氣體與濃霧混合在一起,在近地層累積。據測定,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高達25至100mg/m3。12月3日,霧最大,整個河谷地區的居民,有幾千人發病,症狀表現為胸痛、咳嗽、吐泡沬痰、繼而吐膿樣痰、呼吸急促,很多人嘔吐、噁心等。一周內有60多人死亡。12月5日以後,濃霧消散,未再有新病例發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