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8.55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斯陀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二果。證到此果位者,只需再來此世間一次,便可證得解脫。斯陀含可分為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是已證初果正趨向斯陀含果的境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事與志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與願違」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據《文選.卷二三.詩》引)1>嗟2>我憤歎,曾莫能儔3>!事與願違,遘4>茲淹留5>。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2) 嗟:音ㄐ|ㄝ,表示感傷、哀痛的歎詞。 (3) 儔:音ㄔㄡˊ,匹敵、相比。 (4) 遘:音ㄍㄡˋ,遇見、遭遇。 (5) 淹留:久留。指身陷囹圄。〔參考資料〕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昔有天羅國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班足太子,為外道羅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西藏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西元七世紀起在西藏發展的佛教。為佛教三大傳統之一,以藏文為聖典語言。原只盛行西藏、蒙古,如今弘揚全球。其教學特色在綜合小乘與大乘的波羅蜜多乘、金剛乘,見解上以中觀為究竟,法門則以密續為主流。藏經分《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分,前者指佛語,包括經和律,後者乃是印度佛教大師的論著。主要教派有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宗。各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經制度。俗稱為「喇嘛教」。
三不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從原典譯成漢語,有三種困難。一是刪雅古以適今時,二是將上古聖人的微言,傳譯令末世俗人了解,三是翻譯者以凡人的境界,去理解佛陀的旨意。晉.道安〈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
利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益與安樂。唐.不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品第三》:「能斷三障心煩惱縛,能於一身遍往十方億佛剎土,現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五失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謂佛經從原典譯成漢語,有五點致令失去原文的風格。晉.道安〈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