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5 ms
共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夠發出尖叫聲、滴答聲等多種聲音,也因為白鯨在捕魚時會發出尖叫聲,水面上也聽得見,所以又被人們稱為「海底的告密者」。白鯨有時靠回聲定位捕食,也有時靠視力。(註2)2. 雌鯨在7歲左右開始繁殖,每隔三年產一頭幼鯨。雌白鯨經過15個月的懷孕期,到了秋季,牠們就會向南方移動,到水溫高的地方產子。(註3) 體色變化白鯨的體色會隨著年齡而改變,會從剛出生的暗鼠灰色轉變成灰、但灰及帶有藍色調的白色:當白鯨長到5-10歲性別特徵成熟時,就會變成純白色。剛出生的白鯨尾鰭也比年紀稍長的白鯨尾鰭超微平直。(註1) 可愛的白鯨表情白鯨改變前額...
|
海中撈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海中撈月亮。比喻徒勞無功,白費力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也作「海底撈月」、「水底摸月」、「水中撈月」、「水中捉月」、「猿猴取月」。
|
河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河豚(puffers)1.1 拉河豚1.2 中國河豚1.3 印河豚1.4 關鍵字1.5 參考書目 河豚(puffers)海豚不是終生都待在河裡的,有些種類的河豚可能進入河川數百公里。牠們的身體形狀和海底裡活動的表親不同,河豚的頭和身體之間的頸部特別的短,而且河豚生長在混沌的水域中,視力這種狀況下在,幾乎沒有用處,所以通常眼睛很小,利用回聲定位系統。河豚幾乎全都是生活在淡水中,大都分布在南美洲、亞洲南部和遠東地區的大河里。河豚的吻很長,長有許多小尖牙,可以捕魚和河中其他的小動物。(註1) 拉河豚拉河豚成群的在遠離南...
|
探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探察偵測。[例]海底探測
|
海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地位。一頭成年的雄性太平洋海象的長牙有時可達一公尺。雌性長牙通常也會比雄性長牙細且輕。也因為經常在海底搜尋食物,所以海象的長牙常常會因受損後而變短。有時候,牠們會用長牙擊破冰塊製造呼吸孔,牠們也用長牙把自己從這個孔中拉出水面。(註1) 敵害除了人類以外,海象的主要敵害就是虎鯨或是北極熊。這些天敵主要攻擊小海象,因未成年的海象可用長牙保護自己(註1) 覓食覓食時,海象不僅長牙受磨損,而且口腔後面也會受到磨損,這是因為儘管牠們不咀嚼,但常常同時吃了滿嘴沙子的緣故。(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海象英文關鍵字: Odoben...
|
溺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侵蝕基準面上移,過去的谷底沈溺成為海底時的河谷,稱為溺谷或峽灣,侵蝕基準面下移,侵蝕復活之谷,則稱為回春谷。侵蝕基準面上移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世界性的海水面上升(冰河融化),也可能是因為地殼的局部下降。這些大變動後,海水侵入陸地,和陸地上山谷地形相接,海水深入各個谷地,原來的山嶺變成伸入海域的海岸山地,因此形成峽灣相間的海岸。
|
台灣的火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層、斷層線、褶皺軸和主要山脈走向都是呈現東北-西南走向,又因為東側所受到的撞擊力最大,不但把原來位於海底最深處的老地層推擠上來,岩層的變質程度也最高。由於菲律賓海板塊仍以每年平均7到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推進,因此中央山脈平均每年約上升0.5到1公分,不過由於主要的撞擊點自北逐漸向南移動,造山運動的重心有向南移動的趨勢。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山脈英文關鍵字:cordillera 參考資料1. 徐美玲。台灣的地形,2008年一版,頁56-57。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 徐美玲。遠足圖解地理辭典,2007年二版,頁22...
|
海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水受風吹、氣壓變化、海底地震、火山活動等作用影響所產生的波浪。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江湖秋至,方懷縱壑之圖;海浪風高,未接垂天之翼。」宋.陳師道〈十八日觀潮〉詩:「海浪肯隨山俯仰,風帆長共客飄搖。」
|
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甲殼綱十足目。頭胸甲橫卵圓形,表面隆起,前側緣左右各有六顆銳齒。螯足強大,足上各節背、腹緣均具有剛毛,第四對足扁平似槳,適於游泳。腹部密被著軟毛。棲息於水草、泥沙的淺海海底,或潛伏於石頭下。分布於韓國、日本與大陸地區沿海。可供食用。
|
板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一定就是板塊邊緣;而板塊邊緣都是活動地帶,有的就是造山運動。(註1) 海洋板塊又稱海洋地殼,指位於海底的玄武岩質地殼。台灣附近的海域有菲律賓板塊與太平洋板塊。花東縱谷就是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註2) 大陸板塊又稱大陸地殼,主要是由長英岩石所組成,整體而言比海洋板塊清。台灣所在的大陸板塊為歐亞板塊。(註2) 板塊構造學說1. 主要理論是說板塊就像浮在水面的冰上一樣漂浮在軟流圈上,由於地函各處的熱對流方向及速度不一,使得相鄰的兩個板塊會相互碰撞或分離。(註2)2. 根據海洋與陸上地質的資料發現,中洋脊在熱對流上...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