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譚嗣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紹康有為的學說和政見,發現到彼此兩人的觀點頗為接近,因而對康有為更加佩服。  當時的德宗決心要變法維新,但是當時他並沒有握有實權,拿不到權力,因而主張找袁世凱相助,希望能緩急並救助當時的局面。不料袁氏雖然答應承諾,卻背地密告,使得慈禧太后發動「戊戌變法」。而後遭到保守派的追捕,被捕入獄,最後譚嗣同與楊銳等六人被斬於菜市口刑場,臨刑時慷慨神色不變,其臨終遺言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政治思想的特色,第一個就是抨擊君主專制和清朝政權。他由反君主專制以及反異族統治,進而排滿大義。因為當時清廷統...
串通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勾結聯絡,立場、行動一致。《紅樓夢》第四六回:「怪道,你們串通一氣來算計我。等著我和你主子鬧去就是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只因時常聽見人家說起,說維新黨同哥老會是串通一氣的。」
口頭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不曾領會佛教禪理,只襲用它的一些常用語作為談話的題材。後泛指說話時的慣用語。《老殘遊記》第九回:「不如弄兩句闢佛老的口頭禪,就算是聖人之徒,豈不省事?」《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他們的口頭禪是『維新』兩個字,因此引為同志,誰想性情卻大不相同的。」也作「口頭語」。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觀點3 著作4 評價 生平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茅盾...
欽佩莫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的欽敬佩服無法言喻。形容非常的敬佩。《官場維新記》第五回:「黃道臺這番說話,說得袁伯珍五體投地,欽佩莫名,從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拋在腦背後去了。」
通達事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事物的道理都能洞悉明白。《文明小史》第三六回:「他雖然是個老先生,倒也通達事理,曉得世界維新。」
頤和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 1902 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裏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1924 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頤和園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
南進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日本帝國自明治維新至二次大戰期間的南侵政策。在西元一八七九年先吞併琉球,而後侵占臺灣和澎湖,最後發動侵華戰爭,占領今東南亞等地區。
蠅頭微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很微小的利益。宋.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詞:「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因為書院改掉了,沒有膏火錢應用,想步他們維新的後塵,覓些蠅頭微利度日。」
於事無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濟於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濟於事」原作「無補於事」。北宋時,宰相王安石變法維新,以改革政治。在他實行的諸多新法中,有一項免役法,是以貧富為標準,將百姓分為五等,按等級向政府繳納「免役錢」,得以免服差役。而本來不用服役的,像是權貴階級、僅有獨子或女人的人家以及僧侶等,則須繳「助役錢」,政府即用此錢來募兵。當時的大臣劉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並針對這項免役法寫了一篇文章給皇上。他認為這樣的措施簡直跟斂財沒有兩樣,人民生活已經夠辛苦了,負擔也很重了,還要繳這種錢。他央請皇上多替人民著想,也多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因為近來常有官員因進諫遭到革職,他便問皇帝:「難道這些人的話真的一點幫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