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須陀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惡道,並且決定將會解脫輪迴。須陀洹可分須陀洹向和須陀洹果。須陀洹向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未達須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論》卷三:「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作「預流」。
正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三:「聲聞種性,暖頂已生,容可轉成無上正覺。」
人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眾望所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接天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烽火連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 「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軍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聖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大集法門經.卷上》:「諸苾蒭,汝今當知,我等諸聲聞大眾,皆是離塵清淨心者,現證諸法,善能了知諸出離道要,各各已得所證聖果。」(2)指證得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七一:「有聖道,有修聖道,由斯得有聖果差別。」
決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使義理決定明了。《大乘妙法蓮華經.法師品》:「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十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將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種,即佛、菩薩、辟支佛、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隋.灌頂《觀心論疏》卷四:「問:『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