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語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傳》《信仰之旅》《紅牡丹》《風聲鶴唳》《逃向自由城》《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啼笑皆非》《賴柏英》《蘇東坡傳》等 評價●林語堂義女/張陳守荊:「我覺得他是童心未泯,因為他像小孩子一樣,他就把他兩個外孫,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都是差不多三、四歲的小照片,跟他自己童年的照片貼在一起,再去拍一次,那他看了好高興。」林語堂的赤子之心,留給和他相處過的人,很深刻的印象。而這種赤子的情懷,也正是林語堂幽默的動力泉源。●台灣作家曾虛白送給這位「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幽默大師的一句話,林語堂最喜歡:「謝謝你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
廬山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幾無僅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絕無僅有」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據《蘇東坡全集.卷一一.書》引)臣近者不度愚賤,輒上封章言買燈事。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稿私室,以待斧鉞之誅,而側聽逾旬,威命不至,問之府司,則買燈之事,尋已停罷。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聽之,驚喜過望,以至感泣。何者?改過不吝1>,從善如流2>,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3>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顧此買燈毫髮之失,豈能上累日月之明,而陛下翻然改命,曾不移刻,則所謂智出天下,而聽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以為堯舜,可與為湯武,可與富民而措刑,可與強兵而伏戎虜矣。有君如此,其忍負之。 〔注解〕 (1) 改...
目空四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白真〉詩。 (2) 降意:屈意、降心相從。〔參考資料〕 宋.蘇軾〈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詩(據《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三》引)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臺坐忘真。生年不知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作詩一笑君應聞。
廬山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眼空宇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白真〉詩。 (2) 降意:屈意、降心相從。〔參考資料〕 宋.蘇軾〈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詩(據《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三》引)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臺坐忘真。生年不知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作詩一笑君應聞。
郊寒島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唐代詩人孟郊與賈島作品風格的評論。參見「島瘦郊寒」條。宋.蘇軾〈祭柳子玉文〉:「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付之一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付之一笑」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次韻王郎子立風雨有感〉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一七》引)百年一俯仰,寒暑相主客。稍增裘褐氣,已覺團扇厄。不須計榮辱,此喪彼有獲。我琴終不敗,無攫故無釋。後生不自牧,呻吟空挾策。揠苗不待長,賣菜苦求益。此郎獨靜退,門外無行跡。但恐陶淵明,每為飢所迫。淒風弄衣結1>,小雪穿門席2>。願君付一笑,造物亦戲劇3>。朝來賦雲夢,筆落風雨疾。為君裁春衫,高會開桂籍。 〔注解〕 (1) 衣結:衣服的縫補處。 (2) 門席:以草席做成的門。 (3) 戲劇:如作戲般虛幻不真實。
無孔不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無孔不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無孔不入」就是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在清朝李鑑堂《俗語考原》記載了蘇東坡曾自喻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以說明他無所不通達。要了解這個比喻,得從金銀的性質了解起。水銀這種物質,表面張力很大,比水的表面張力大七倍,一杯水倒在地上時會趨向成一灘水的狀態,相反水銀卻會趨向形成水銀滴,而且一遇孔隙便滾動而入,所以說「無孔不入」。這句話也可以寫成「水銀瀉地,無竅不入」,例如:清代方苞編了《正嘉四書文》一書,在卷四中收錄了歸有光的文章,其中論述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說他讀了宋人「五子書」,融洽貫串,拿起筆寫下心得,有如「水銀瀉地,無竅不入」。後...
懷古詠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像與情志加以渲染﹑改飾或誇張﹐然後能入於文學。而文學家心目中之史實﹐亦儘可為文學家之一心所虛搆。如蘇東坡為文謂「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問其何所據?東坡曰:「想當然耳。」文學家皆可以想當然之事為史實。故以文學中之小說戲劇為歷史﹐其史必誕妄而不實﹐而人若一一本歷史之真以為文學﹐則文學亦將枯淡而無味。又歷史家求往事之實﹐乃由今以上溯於遠古﹐而文學家自言其懷抱﹐則意恒寄望於未來。史家之為文﹐宜歸於樸而近真﹔文學家之為文﹐宜歸於華而盡美。此皆人所共知之文學史學之差別。然吾人如欲求對文學歷史之差別﹐求一切實之了解﹐則宜...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