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阿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諂媚迎合的樣子。《新唐書.卷一○一.蕭瑀傳》:「杞對上或諂諛阿匼,復厲言:『杞詞不正!』」
怨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怨恨結於心中。《墨子.親士》:「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後漢書.卷四九.王符傳》:「正士懷怨結而不解,猾吏崇姦軌而不被坐。」
諛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討好、諂諛的言詞。漢.桓寬《鹽鐵論.國病》:「林中多疾風,富貴多諛言。」《後漢書.卷三三.朱浮傳》:「內聽驕婦之失計,外信讒邪之諛言。」也作「諛詞」。
殫誠畢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其忠誠信實,竭其智識謀慮。《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太祖孝慈高皇后傳》:「不好諂諛,不信讒佞,耳無妄聽,口無妄言,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導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諂諛奉承。《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干正統。」
阿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諂諛迎合。《漢書.卷九○.酷吏傳.贊曰》:「張湯以知阿邑人主,與俱上下,時辯當否,國家賴其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