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既往不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既往不咎」之典源,提供參考。 《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1>,遂事不諫2>,既往不咎3>。 〔注解〕
(1) 成事不說:已經做過的事,不便再解說。見「成事不說」。
(2) 遂事不諫:對於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經完成的事。
(3) 咎:責怪,追究罪過。
|
嗔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氣憤而責怪。《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劉荊州並無嗔責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輕信。」
|
不見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在意、不責怪。《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這貴造是宅上何人?先告過了,若不見怪,方敢直言。』」《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如不見怪,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
|
不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責怪、不抱怨。如:「遇上這種事,我不怨別人,只怨自己沒有睜大眼看清楚!」
|
孽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咎由自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三國志.卷四○.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中,作者陳壽記敘了蜀國七位大將的生平事略。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具有武藝,氣力過人,堪稱是一員猛將;然而因沒有出兵援救關羽,並且和孟達不和,使得孟達最後投奔魏國,他因此受到劉備的責怪;此外,諸葛亮也擔心他剛猛的個性,將來在改換政權後會很難制御,勸先主除之,終於導致劉備把他賜死。彭羕,劉備認為他足以和孔明、孝直等人並駕齊驅,但諸葛亮卻認為彭羕心大志廣,無法保國衛民,後來劉備就把他派離了京師,給予一個太守的職位;他對於這樣的遭遇感到不平,說了一句讓人引起誤會的話,就被關到獄中,最後被誅殺。廖立,諸葛亮將他與龐統相...
|
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被人責怪。如:「見罪於父兄。」《三國演義》第一○一回:「李嚴因軍糧不濟,怕丞相見罪,故發書取回,卻又妄奏天子,遮飾己過。」
|
眾怨之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猥雜,豈講學初心實然哉。語曰『為善無近名』,士君子亦可以知所處矣。」 〔注解〕
(1) 尤:怨恨、責怪。
(2) 的:音ㄉ|ˋ,箭靶的中心。
(3) 東林:指在東林書院講學顧憲成等人。東林書院,宋楊時建於江蘇無錫。明萬曆年間,由顧憲成等人重修,並在其中講學。顧憲成(西元1550∼1612),字叔時,明常州府無錫人,人稱涇陽先生。
|
為難之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到難以應付的地方。如:「他對這件事應該表示意見卻不作聲,必有為難之處,你就不要再為難他了。」
|
不知不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故意或不知情之下所做的錯事,就不加以責怪。如:「不知不罪,你放心,我不會怪你的。」也作「不知者不做罪」、「不知者不罪」。
|
怪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責怪、怨恨。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某一時不合當面拒他,他就有怪恨之意。」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