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270.0312 ms
共 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失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誤事。漢.黃石公《素書.安禮》:「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三國演義》第七○回:「吾弟自來飲酒失事,軍師何故反送酒與他?」
|
陪了夫人又折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賠了夫人又折兵」之典源,提供參考。 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諸葛亮云〕主公,這孫劉結親之事,是周瑜要襲取荊州的計策,被我參破了,料他不忿,必然又生甚麼計策來。今孫夫人初到,請主公自回後堂中與夫人飲宴慶賀,容貧道別有調度。〔劉玄德云〕有勞軍師費心,兩個兄弟在此聽令,俺回後堂中飲宴去也。〔下〕……〔諸葛亮云〕三將軍隨著貧道,早晚自有撥調的去處。我想周瑜這一計,眼見的又不成功也,他若再生別的計策,貧道也不愁他。〔詩云〕羽扇綸巾一孔明,梁父歌吟信口成。〔張飛云〕周瑜1>!周瑜!休誇2>妙計高天下,只教你賠了夫人又折兵。 〔注解〕
(1) 周瑜:西元175∼210,字公瑾,漢末舒人...
|
逆取順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以正道取之而以正道守之。《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隋唐演義》第三七回:「主上摧刃父兄,大綱不正,即使修德行仁,還是個逆取順守。」
|
龐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9~214)三國蜀襄陽人,字士元,德公之姪。少時樸頓,未有識者,往見司馬徽,徽甚異之,稱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劉備召以為治中從事,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佐劉備取蜀。後因圍雒縣,攻城時中流矢而卒,時年三十六。
|
堂皇冠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樸鈍,未有識者。往見司馬徽,徽甚異之,稱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劉備召以為治中從事,與諸葛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佐劉備取蜀。後因圍雒縣,攻城時中流矢而卒,時年三十六。
(3) 南州士之冠冕:比喻才識出眾的人。見「南州冠冕」。
(4) 功曹:負責選署功勞之官。漢代有功曹吏,為郡屬吏,北齊以後多稱功曹參軍,至宋代時廢除。 2、「堂皇」:《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時監軍御史為姦,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於是當選士馬日,監御史1>與...
|
三寸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另外如《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內容則是表述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協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動了歸隱的念頭。他推薦蕭何擔任丞相,並向劉邦表達自己憑著「三寸舌」成為皇帝的軍師,位極人臣,已達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標了,於願足矣!所以希望能辭去職務,隱居修道。
|
激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激昂高亢。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五:「忽然大叫,言:『人縛軍師!人縛軍師!』聲甚激揚。」唐.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辭氣激揚,面有矜色。」
|
廣益集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集思廣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
驚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恐疑惑。《水滸傳》第五二回:「軍師放心,我自有破陣之法。諸軍眾將,勿得驚疑。」《三國演義》第一七回:「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
|
寬刑省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寬緩刑罰,不用嚴刻的法令。《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願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