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指責。《韓非子.內儲說上》:「今邯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因勢利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 (5) 田忌:生卒年不詳,戰國齊人。曾推薦孫臏於齊王。後魏將龐涓攻趙都邯,其領兵圍魏救趙,並用孫臏計,大敗魏軍於桂陵。 (6) 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地約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7) 龐涓:戰國時魏將,與孫臏同學兵法於鬼谷子,因嫉臏之能而刖其足。後魏、齊交戰,臏為齊將,困涓於馬陵,涓智窮自剄而死。 (8) 孫子:孫臏,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齊人,為孫武之後。學兵法於鬼谷子,同門龐涓嫉而斷其足,欲使其隱而勿見;後得齊威王賞識,任為將軍。齊、魏交戰,困龐涓於馬陵,萬弩俱發,涓自剄而死,於是聲名大噪。 (9)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卿分晉,至戰...
利令智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太史公曰》:「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幾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禁不得這班小人,在旁邊唆撥,難免他利令智昏呢!」也作「慾令智昏」。
視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三國魏.邯淳〈孝女曹娥碑〉:「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張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舌,舌頭打結。「張口結舌」形容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語本《莊子.秋水》。 △「邯學步」、「啞口無言」、「瞠目結舌」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彊趙責於河間,六齊望於惠后,城陽顧於盧博,三淮南之心思墳墓。大王不憂,臣恐救兵之不專,胡馬遂進窺於邯,越水長沙,還舟青陽。雖使梁并淮陽之兵,下淮東,越廣陵,以遏越人之糧,漢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輔大國,故亦益進,越亦益深。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注解〕 (1) 曲臺:秦朝宮殿名稱。 (2) 懸衡:昭示法度。 (3) 胡越:胡與越。泛指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4) 晚節末路:朝代的末期。此指秦朝末年。 (5) 張耳:?∼西元前202,戰國大梁人。秦末,陳勝起兵,以張耳、陳餘為校尉。本隨關羽入關,後因與陳餘有嫌隙,餘率兵襲耳,耳敗走歸劉邦。於劉營,隨韓信破趙,斬陳餘於泜水上。卒...
匍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手足伏地爬行。《莊子.秋水》:「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伏質就地,匍匐北進。」也作「匍伏」、「蒲伏」、「蒲服」。
三寸不爛之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舌頭是說話的主要器官,長約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來表示口才。例如《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姑且接納了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辭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頭,真是比百...
名韁利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軌躅6>,馳顏、閔7>之極摯8>,既繫攣9>於世教10>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11>?昔有學步於邯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嗣之行己持論如此。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宋.柳永〈夏雲峰.宴堂深〉詞。 (2) 貫:通「慣」,習慣。 (3) 韁:音ㄐ|ㄤ,繫馬的繩子。 (4) 伏:佩服、信服。通「服」。 (5) 周、孔:周公(?∼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孔子(西元前551∼前479)...
文不加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通篇無所塗改。《北史.卷二六.杜銓傳》:「又試官人有奇器,並立成,文不加點。素大嗟之,命吏部優敘。」《三國演義》第七一回:「度尚令邯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也作「文無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