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魚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數量龐大的魚兒聚集一處。如:「魚群來了!趕緊撒網吧!」
報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出聲音,使人知道已經天亮,通常指禽類的啼鳴或鐘鼓之聲。如:「一聽到公雞報曉,我便起身準備全家人的早餐。」唐.李紳〈憶春日太液池亭候對〉詩:「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迴。」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天曉諸人出市》:「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菴舍行者頭陀,打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各分地方。」
沫相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相濡以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相濡以沫」出自於《莊子.大宗師》。莊子說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並非刻意能追求的。我們往往以為和人親密相處、苦難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裡知道那就像離了水來到陸地的魚兒一樣,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來潤溼對方,雖然好像很親密,卻怎麼樣也不如當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認識時的快樂。「相濡以沫」從原文摘出,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提綱振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提綱挈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
準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確定、一定。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宋.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詞:「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明.徐霖《繡襦記》第二齣:「嘉言敢忘,喜青雲有路終須上。鳳皇雛準擬朝陽,烏鵲情恐難終養。」
打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打水激起水花。《西遊記》第六回:「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
舉綱持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提綱挈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
浮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釣魚時,栓在釣魚線上的浮物。主要是讓魚鉤沉在一固定水深的位置,當魚浮子下沉,就表示有魚兒上鉤。《警世通言.卷二○.計押番金鏝產禍》:「卻待收了釣竿歸去,覺道浮子沉下去,釣起一件物事來。」也稱為「漂兒」、「魚漂」。
握綱提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提綱挈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 「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 「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
指一說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誇大事實。如:「這件事明明沒那麼複雜,他偏要指一說十,添油加醋,弄得大家緊張兮兮的。」《歧路燈》第三○回:「如今把他的鎖扭開,到明日未必不指一說十,講那『走了魚兒是大的』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