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至言不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要言不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輅別傳》所載,有一次何晏邀請管輅前來一起討論《易經》爻辭,結果管輅說得頭頭是道。於是何晏說:「在談論自然現象方面,你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這時坐在一旁的鄧颺(字玄茂,三國魏南陽人,為司馬懿所殺。)就說:「管輅,別人都說你精通《易經》,為什麼平常講話卻佷少談到《易經》的道理呢?」管輅隨聲應答說:「精通《易經》的人是不談論《易經》的。」何晏帶著笑容稱他說話精要不囉嗦。後來「要言不煩」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自同寒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激勵他向劉勝學習,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見到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就向您推薦,見到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就向您糾舉,使您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知遇於萬一,實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聽了杜密的話,對杜密又敬佩又慚愧,就待杜密更好了。後來「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就從這...
視覺障礙學生的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是主要概念。7. 戶外教學:請一位小老師隨時提供所見所聞,讓盲生隨時透過解說了解外在世界。8. 美盲生:老師美盲生時,不要忘記盲生無法看到老師面部的表情與手勢,要並用肢體語言與口語,以便讓盲生聽得到與感受得到。9. 向盲生打招呼:如果盲生獨自在教室,老師或同學進入教室時要先向盲生打招呼,讓他知道進入教室的人不是陌生人,以減輕恐慌。(二) 弱視生教學1. 合宜的照明:尤其是黑板的地方,合宜的亮度可讓多數的弱視生能看清老師所寫的板書。2. 注意...
刃有餘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遊刃有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文惠君不由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穴...
龍翔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後世通行的草書。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歎有加。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跡潦草零亂。(二)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有東西兩峰,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對,池水清澈冷冽,故名為「天目」。宋代岳珂《桯史》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騫鳳舞到錢塘。」「錢塘」指的是錢塘江,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兩乳」則應...
工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著重細部描繪,用筆工巧的國畫繪畫方式。[例]這幅工筆花鳥繪工精細,色彩豐富,著實令人賞。
僧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胡語音譯:(1)佛教部派之一。大眾部。(2)印度最大的數量單位。意為無量。一百五十佛頌:「三僧祇數量,精勤無懈惓。」
行動慣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 行動慣性陷阱風險八大因素1. 公司自誇績效卓著2. 執行長成為主要商業雜誌的封面3. 管理大師揚公司為傑出企業4. 為自己的成功立碑紀念5. 成功以後用自己的姓氏命名6. 執行長著書立說7. 高階主管向同一個模型刻劃出來8. 同業與自身公司郵遞區號相同 延伸說明慣性是一種物理學名詞,而慣性作用則是在所有東在沒有外力影響或阻礙的情況下,他會一直以不變的速度和方向運動,例如:當物體靜止時,它會一直在原地不動;一旦物體向前移動,就會以同樣速度向前移動。此種物理現象的慣性作用,應用到個人生活中就會成為惰性,觀念容易僵化;...
哀鴻遍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哀鴻遍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哀鴻遍野」是由《詩經.小雅.鴻鴈》:「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兩句句義擴大而來,原意是找不到棲身之所的鴻鴈,悲傷哀痛地鳴叫。又根據〈詩序〉所寫,〈鴻鴈〉一詩是用來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慘景況。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
陳平分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平在鄉里祭社時,因分配肉食均勻,受到父老稱,他說如果能主持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公平合理。見《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後以陳平分肉指在小事中顯出辦大事的才能。唐.杜甫〈社日兩篇〉詩二首之二:「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