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3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滴溜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旋轉拋擲的樣子。也指滑倒、跌跤。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二折:「箭離似一點流星落,我則見滴溜撲墜落在鞍屩。」《孤本元明雜劇.飛刀對箭.頭折》:「磕答的揝住征袍,滴溜撲摔下鞍屩。」也作「滴溜溜撲」、「滴流撲」、「滴留撲」。
彈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撥動。如:「他心思不定的彈弄著琴。」
山東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山東一帶與河南、河北部分地區的劇種。據說是秦腔或晉劇傳入山東後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樂器最早使用二、三,後改用板胡、二胡。戲曲劇目有四百餘齣。
桂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曲。流行於廣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區。腔調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的部分曲調。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嗩吶、鑼、鈸等。也稱為「桂戲」。
木板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原為流行於河北農村的鼓書,後流入北平、天津等地。早期僅演員自擊木板和書鼓演唱,後增加三伴奏。清末經剃寶全改革,發展成為京韻大鼓。因演唱者多帶保定、滄州口音,故也稱為「怯大鼓」。
京二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擦樂器。指京劇使用的二胡。琴筒、琴桿木製,琴筒呈六或八角形。兩軸,張絲兩根,琴身全長約六十五公分。京二胡和二胡的區別在於:琴筒比較小,琴筒後方沒有音窗,音色、演奏技術和手法比較接近京胡。音色圓潤渾厚,多用於京劇伴奏等。早期常用蠶絲,西元一九六○年代以後逐漸改用鋼
馬頭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清初至道光年間的曲調。以三為主,琵琶為佐。
乖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執。《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作十三卦以前,民用便有個木為弧,剡木為矢,做著那弓箭,威服乖爭。」
樂亭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中葉一種起源於河北省樂亭縣的曲藝,流行於樂亭、唐山及華北地區。表演形式為一人左手擊鐵板,右手擊鼓演唱,另以三或四胡、笛子、二胡等樂器伴奏。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東路以樂亭為中心,音調高亢;西路以唐山為中心,唱腔婉轉,節奏富變化。
二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月亮的上與下。《隋書.卷二○.天文志中》:「二絃之日,日照其側,人觀其傍,故半明半魄也。」
2.比老細,比子粗的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