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磬(生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宗教儀式或誦經所用之響器,銅或鐵鑄之盂形容器,平口、直身、鍋形底,小者如碗,大者如缸,演奏時將磐坐圓形軟墊上,缽口朝上,單手執木槌或木棒敲擊缽體近口沿處,聲音清純悠長。
餅鼓(點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面矇皮,型制類似於單皮鼓,但較其為小。於雅樂中具有指揮節奏之用。擊奏時用鼓鍵子敲擊鼓心,使其發出聲響。
尺牘 (陶生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兼取晉人法。 帖中線條粗細變化大,外緣爽朗俐落,末筆常露筆心,推測書此筆應為外型短胖且含硬挺心毫,接近記載中的散卓筆。散卓筆起初以粟鼠尾撚心,後經梅堯臣引進蒼鼠鬚後,受到杜衍、蔡襄等文人的喜愛,應該就是文中所稱「大佳物」的栗尾鼠鬚「散卓」。以佳筆寫高級的花卉卷草砑花箋,加上絕倫的書法,顯示出此札的慎重,及北宋文人對於書寫材質的講究。
背影(楊三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幅的構圖取景是有些奇特,所採取的是一個不完全的正面之身﹝畫面左邊﹞與對立的背景之身,而且一重色,一輕色;前者色系重而彩度低,後者色系輕而彩度高。作者是在作兩位女性膚色之美的同色系輕重比較嗎?或是因於構圖輕重而取的呢?總之,是一不常見的主題取材表現。
川鈸(大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於頂大沿窄圓頂帽之形制,使用於各民間戲曲樂隊中,尺寸則有差異。北方民間樂隊中的大鈸外徑約30㎝,內徑為14㎝,頂高10㎝,體厚0.25㎝。兩片鈸相差約小二度。演奏的方法有響擊、悶擊、擦奏(兩鈸摩擦發聲)、磕擊(一鈸平托在下,另一鈸豎立在上,用邊刃磕擊下方鈸的邊沿而發聲)等技法。大鈸聲音洪亮,並能表現細膩之風格。蘇南十番之大鈸,外徑32㎝,內徑12㎝,頂高4㎝,體厚0.25㎝,狀聲字響擊為「普」,悶擊為「朴」。(本例外徑26㎝,內徑13.4㎝,頂高5.8㎝。)
Setora baibarana (Matsumura, 193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窄斑褐刺蛾 Setora baibarana 展翅約35~42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有簡單線條及斑紋,前翅中央有「八」字形褐色線條,並在外側有紅褐色帶狀紋並向內測凹陷,如縮窄的瓶口,此即為中文名之由來。幼蟲以茶樹葉為食,除台灣外,印度及中國也有分佈。
燕鷗(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殖季前額到頭後黑色,背部和兩翼灰色,初級飛羽最外五根有暗色外緣,夏、秋時節尤其明顯。尾羽叉型白色,外尾羽很長,外緣灰黑色,停棲時尾羽尖端與翼尖等長。腹部白色帶灰。喙黑色或紅色,尖端黑色。跗蹠與趾黑色或紅色。冬季前額白色,頭頂和頭後黑色,頭頂參雜白色縱斑,翅膀的小覆羽有明顯暗斑,身體腹面白色帶灰。幼鳥身體背面羽毛灰色,有褐色和暗灰色橫斑,喙的基部橘黃色,但很快就轉成暗灰褐色,跗蹠與趾暗褐色。
Rhagastis velata ( Walker,1866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紋白肩天蛾 Rhagastis velata 成蟲出現在5月,分布於台灣中部及南部海拔約700公尺的山區,此外,尼泊爾、印度東北部、泰國、中國中南部也有本種分佈。
斑尾鷸(東部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稍異。繁殖羽頭上、後頸紅褐色帶黑褐色縱紋。背、肩羽暗褐色帶栗色斑紋,下背、腰白色帶少許褐色斑點,尾上覆羽白色帶黑褐色斑。翼上覆羽黑褐色帶白色邊,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黑褐色帶白色羽緣,尾羽淡紅褐色有暗褐色橫紋。臉部、喉、頸、胸及腹部紅褐色,腋羽白色帶黑褐色矢狀斑。雌鳥的棕色較淡。非繁殖季頭、頸、胸灰棕色帶淡褐色斑,白色眉斑明顯,背、肩褐色。喙黑色,基部肉色、長而微上彎,跗蹠及趾黑色。
Agathidium exoletum整個背面黑色,腹面紅棕色,中胸腹板顏色較淡,觸角為單一磚紅色,足紅棕色。前胸背板的寬度為頭部之1.36倍,寬度稍較長度長,非常凸起。翅鞘與前胸背板同寬,寬度稍較長度長,略微凸起,側面輪廓具有寬圓之上膊角。A. exoletum棲息於有台灣柳杉(Taiwanis cryptomeroides)的針葉林內掉落枝條、落葉層和各種腐屑中,主要沿著倒樹邊,及原始闊葉林中枯死的植群、落葉及其他腐屑中。A. exoletum 與A. taichungense類似,兩者間差異僅於前胸背板及翅鞘外型不同,此兩種之區分仍需基於雄性生殖器。本種敘述引用Angelini and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