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磬(生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宗教儀式或誦經所用之響器,銅或鐵鑄之盂形容器,平口、直身、鍋形底,小者如碗,大者如缸,演奏時將磐坐圓形軟墊上,缽口朝上,單手執木槌或木棒敲擊缽體近口沿處,聲音清純悠長。
餅鼓(點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面矇皮,型制類似於單皮鼓,但較其為小。於雅樂中具有指揮節奏之用。擊奏時用鼓鍵子敲擊鼓心,使其發出聲響。
茅斑蝗鶯(日本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體背為橄欖褐色,頭、肩、背各羽具粗黑的中央紋,下背及腰的黑色中央紋細而不顯著,羽緣淡黃褐色。尾羽暗褐色,有較深色但不明顯的橫斑,末端暗灰色有黑色次端斑。眉紋淡黃色,細而略短。兩翼覆羽及飛羽黑褐色,外瓣羽緣黃褐色,三級飛羽羽端灰白色。頦、喉黃白色,兩脇棕褐色,具黑色縱紋。喙黑褐色,下喙肉黃色。跗蹠及趾肉黃色。
Chalcoscelides castaneipars (Moore, 186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褐刺蛾 Chalcoscelides castaneipars展翅約28~32毫米,翅及身體為米白色,前翅基部有大塊褐色斑,褐色斑前端有小塊紫色斑,翅前方靠近翅尖處有一黑點,前後翅邊緣翅脈有褐色細邊,但在雌蛾不明顯。幼蟲的寄主植物較廣,有紀錄為棕梠科椰子屬、芸香科柑橘屬、樟科 樟屬、豆科決明屬、漆樹科 檳榔青屬(Spondias)、梧桐科Theobroma 屬以及五加科刺通草屬的植物,除台灣外,也分布在中國、印尼、印度以及尼泊爾地區。
赤足鷸(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羽頭上及後頸淡紅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眉斑白色,黑色細過眼線,體背淡紅褐色,腰白色,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褐色橫紋,翼上覆羽淡褐色有黑色斑點。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先端白色,次級飛羽白色,尾羽白色帶黑褐色橫紋。腮、喉白色有暗褐色細縱斑。頭側、頸側、前頸、胸及上腹白色,有暗褐色縱斑。腹中央、下腹和尾下覆羽純白色。喙紅色先端黑色,跗蹠及趾紅色。非繁殖羽背面暗灰褐色,喉、前頸、上胸、胸側灰褐色,有黑色細縱紋,腹面白色,喙基橙黃、尖端黑色較多,跗蹠及趾土紅色。
赭褐短腰蜾蠃(北部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文名為赭褐短腰蜾蠃(北部亞種)。別名為麗胸蜾蠃。雌蟲體長15~18mm,雄蟲體長13~15mm。身體黑色,頭部紅褐色,頭頂中央有黑斑,唇基橙黃色。其他紅褐色部位包含觸角柄節、前胸背面橫帶、中胸背板一對勾狀紋,小盾片、後胸的細橫紋、腹部各節後緣。六足紅褐色,各腿節基半部黑色。腹部第一節明顯比第二節窄且短,背面看略呈方型,前面與背面交接處呈直角,有明顯稜脊。另一個南部亞種O. d. nigricapitus體色較黑,通常頭頂黑色有一對相連的橙黃色斑,中胸背板黑色,沒有勾狀紋。
Trilocha varians (Walker, 185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角斑褐蠶蛾 Trilocha varians 本種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平地常見。台灣地區主要發生期在秋季,局部地區族群數量龐大。幼蟲寄主植物為榕。
Setora baibarana (Matsumura, 193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窄斑褐刺蛾 Setora baibarana 展翅約35~42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有簡單線條及斑紋,前翅中央有「八」字形褐色線條,並在外側有紅褐色帶狀紋並向內測凹陷,如縮窄的瓶口,此即為中文名之由來。幼蟲以茶樹葉為食,除台灣外,印度及中國也有分佈。
燕鷗(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殖季前額到頭後黑色,背部和兩翼灰色,初級飛羽最外五根有暗色外緣,夏、秋時節尤其明顯。尾羽叉型白色,外尾羽很長,外緣灰黑色,停棲時尾羽尖端與翼尖等長。腹部白色帶灰。喙黑色或紅色,尖端黑色。跗蹠與趾黑色或紅色。冬季前額白色,頭頂和頭後黑色,頭頂參雜白色縱斑,翅膀的小覆羽有明顯暗斑,身體腹面白色帶灰。幼鳥身體背面羽毛灰色,有褐色和暗灰色橫斑,喙的基部橘黃色,但很快就轉成暗灰褐色,跗蹠與趾暗褐色。
Rhagastis velata ( Walker,1866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紋白肩天蛾 Rhagastis velata 成蟲出現在5月,分布於台灣中部及南部海拔約700公尺的山區,此外,尼泊爾、印度東北部、泰國、中國中南部也有本種分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