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遮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蔽、掩飾、阻擋。如:「遮蔽光線」、「遮蔽視線」。《三國演義》第二回:「遂皆以金珠玩好結搆何進弟何苗、并其母舞君,令早晚入何太后處,善言遮蔽。」《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蕭狀元終日在此來往,吾等見了,坐立不安,可為吾等築一堵短壁兒,在堂子前遮蔽遮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朝代名:(1)唐堯。傳說中帝堯的時代。 (2) 唐朝。(西元618∼906)李淵所建,國勢強盛,建都長安,後為朱溫所滅。歷二十帝,共二百八十九年。聲威遠播,對鄰近諸國,如日本等,有深遠的影響。 (3) 後唐。(西元923∼936)沙陀人李存勗滅後梁所建,都洛,為五代之一。為後晉石敬瑭(ㄊㄤˊ)所滅。 (4) 南唐。(西元937∼975)徐知誥所建,都金陵,國號唐,史稱南唐,為五代時十國之一。至後主李煜時為宋所滅。
大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1>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至雒。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2>,北面3>事之。今項羽4>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八.宣帝紀》。 (2) 義帝:指楚懷王。項羽假裝尊崇懷王為義帝,實則根本不聽從懷王命令。 (3) 北面: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稱臣子。 (4) 項羽:項籍(西元前232∼前202...
情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心的真情。宋.陳亮〈中興五論序〉:「嘗欲輸肝膽,效情愫,上書於北闕之下。」明.李攀龍〈南京光祿寺少卿涇顧先生行狀〉:「誠令維崧等披露情愫,曉暢事實,章晰誼理,剴篤言辭,皇上一覽而悟,未可知也。」也作「情素」。
沐雨櫛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雨洗頭、以風梳髮。語本《莊子.天下》:「禹親自操稾耜,而九維天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比喻在外奔波,歷盡辛苦。三國魏.曹丕〈黎作〉詩三首之一:「載馳載驅,沐雨櫛風。」也作「風櫛雨沐」、「櫛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庸俗鄙賤的人。如:「愚傖」。清.劉獻廷《廣雜記》卷四:「此等書不知出于何傖之手,乃託文章巨公之名,以誑世之聾瞽。」
精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氣力、精力。《漢書.卷五一.鄒傳》:「雖竭精神,欲開忠於當世之君。」《紅樓夢》第六回:「這會子有人,我也沒精神了。」
頭童齒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原指山無草木。頭童,形容人禿頭。豁,破缺。頭童齒豁形容人頭禿齒缺,年老體衰的樣子。唐.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清.紀盷《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消夏錄三》:「漸至頭童齒豁,漸至傴僂勞嗽,涕淚涎沫,穢不可近。」也作「齒豁頭童」。
老成持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老成」:《詩經.大雅.蕩》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1>,尚有典刑2>。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注解〕 (1) 老成人:德高望重的長者。 (2) 典刑:舊法、模範。 2、「持重」:#《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1>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嘗受《韓子》、雜家說於騶田生所。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2>楚3>反時,孝王4>使安國5>及張羽6>為將,扞7>吳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8>吳不能過梁。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七三.韋賢傳》。 (2) 吳:指吳王劉濞(西元前215∼154),西漢沛縣...
將計就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好答應,趙襄子則堅決不肯答應。智伯怒而命令韓、魏二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並親作主帥。趙家兵馬退居晉,並憑著地險與人和的優勢,死守晉城。因為晉城久攻不下,智伯想到,如果將晉水上游蓋個水壩,攔住上游的水,將水引進晉城,那麼晉城不就攻下來了。智伯趁著洪水來襲,將晉水引入晉城,晉城危在旦夕。趙襄子派家臣張孟談連夜出城到韓、魏二家營內,告訴他們,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就輪到韓、魏了,並且說服他們與趙國結盟。韓、魏二家了解「脣亡齒寒」的道理,就仿效智伯的方法,將水引入智伯營內,攻其不備。於是,大水沖入智伯大營,全軍覆沒,智伯也被殺了。後來「將計就計」就用來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