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平氣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把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
特定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策略知識」視為學科教學知識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教師專業知識的分類並非絕對,且各類知識之間是互相關聯的,甚至是存在著包含關係的。綜合上面的整理,學者對教師知識的定義與分類不盡相同,但大致上是以Shulman所提出的教師知識的架構為基礎,再作意義的擴充與闡釋;教師知識的意涵是指教師為了達成教學工作,所具備的各種關於課程、學科、教學上的知識,和個人的想法以及在教學上所運用的技巧;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對於教學情境的界定、教學內容的理解、瞭解學習者學習的特性,以及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來展現教師的專業。其中,學科教學知識是屬於...
|
失所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文選.卷二九.詩》引)1>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2>互相踰3>。風波4>一失所,各在天一隅5>。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何夔》。
(2) 奄忽:倏忽、忽然。
(3) 踰:越過、超過。
(4) 風波:被風所播蕩。
(5) 隅:角落。〔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何夔》是時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稅綿絹。夔以郡初立,近以師旅之後,不可卒繩以法,乃上言曰:「自喪亂已來,民人失所,今雖小安,然服教日淺。……愚以為此郡宜...
|
和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樂曲中,兩個以上不同的音階同時發聲,互相搭配,產生和諧的聲音。
|
不相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相不認識。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恨相知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相知恨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相知恨晚」原作「恨相知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西漢時灌夫與魏其侯的友誼。兩人不但相處愉快,在官場上也互相倚重,有一方失勢時,另一方就幫忙引薦,情同父子。所以「恨相知晚也」,表示兩人恨相知太晚。這樣深厚的情誼,終致後來個性剛直的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蚡,與其家人一起被問斬時,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也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遭來殺身之禍。今則多作「相知恨晚」,表示兩人遺憾相知不早。
|
百步五十步之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十步笑百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
|
犬牙相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地界交接,形勢如同狗牙,雖參差而相互牽制。也用來泛指各種因素互相牽連,錯綜複雜的局勢。《漢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傳》:「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也作「犬牙交錯」、「犬牙差互」。
|
八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神話傳說中有八根柱子支撐地底層。《楚辭.屈原.天問》:「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宋.洪興祖.補注:「《河圖》言:『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淮南》云:『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
強詞昧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是視眾生平等。君王能夠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能懂孝悌仁義,互相友愛。」孫皓聽了之後又說:「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孔孟主要傳揚人倫,這點與佛法是一樣的,但是佛法更加廣泛,提及因緣生滅、諸行無常,這則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孫皓雖然強自狡辯,但仍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