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伸眉吐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揚眉吐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朝宗是唐玄宗時的一名官員,因為曾任荊州長史,人稱「韓荊州」。他十分樂於提拔後進,經常向朝廷推薦有能力的年輕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希望能進入他的門下,期盼有朝一日為朝廷所用。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也和其他人一樣,希望能受到韓荊州的重視,於是毛遂自薦,寫了封自我推薦的信給他,說韓公地位崇高,聲譽極佳,大家都以韓公的評價為用人標準,所以表明自己有心效力,希望韓荊州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揚眉吐氣」,擺脫抑鬱許久的境況,有得志顯貴的一天。後來「揚眉吐氣」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擺脫長期壓抑後的暢快神情。
棄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丟棄鎧甲。指戰敗逃走。《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朗傳》:「魚生於淵而亢於屋,介鱗之物失其所也。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豈負大丈夫生平之志願哉!」
振鷺充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賢良之士群集朝廷。《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鴻漸盈階,振鷺充庭。」也作「振鷺在庭」。
畫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朝廷所設的翰林圖畫院,招攬名畫家,給以俸祿。五代時西蜀、南唐均有設,宋徽宗時最著稱,以畫法工細為特點,稱為「畫院派」。明代亦曾設置。
廟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廷的謀略。《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明明廟謨,赳赳雄斷。」也作「廟謀」、「廟略」、「廟策」、「廟算」。
青黃不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青黃不接」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歐陽修〈言青苗錢第二劄子〉(據《歐陽文忠公奏議.卷一八》引)臣竊見自俵青苗錢已來,議者皆以取利為非。朝廷深惡其說,遂命所司條陳申諭,其言雖煩,而終不免於取利,然猶有一說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見,若夏料錢於春中俵散1>,猶是青黃不相接之時,雖不戶戶闕乏2>,然其間容有不濟3>者,以為惠政,尚有說焉。若秋料錢於五月俵散,正是蠶麥成熟,人戶不乏之時,何名濟闕,直是放債取利爾。 〔注解〕 (1) 俵散:分發、分給。俵,音ㄅ|ㄠˇ。 (2) 闕乏:即「缺乏」,缺少、不足。 (3) 不濟:不夠、不足。
酎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時諸侯貢納朝廷,以助祭祀的錢財。《史記.卷三○.平準書》:「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三國演義》第一回:「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魚游釜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魚遊釜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後漢書.卷五六.張王种陳列傳.張綱》裡記載,東漢順帝時,御史張綱得罪了大將軍梁冀,梁冀懷恨在心,於是上書建議將張綱調到廣陵當太守。當時廣陵一地因張嬰等人不滿地方官的壓榨,起兵反叛,並將官員殺害,朝廷派兵征討十多年都無法剿滅。梁冀因此設計張綱到廣陵當官,讓他去送死。別的官吏一聽說要到廣陵,都要求加派兵馬維護安全,張綱卻輕車簡從上任。到了廣陵,張綱派人安撫當地居民,並慰問張嬰,讓張嬰感到十分驚訝,前去拜見張綱。張綱表示同情他作亂的原因,對他曉以大義,並保證投降後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張嬰原本就是因地方官過於暴虐貪婪起而為亂,現在聽到張綱這麼說,感激涕零地...
芒刺在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芒刺在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載,漢朝時的霍光,從武帝時即掌有大權,朝廷上上下下對他無不存有敬畏之心。武帝曾孫宣帝剛即位時,霍光陪同乘車前往參拜祖廟。由於對於霍光的畏忌,宣帝一路上,覺得非常地不舒服、不自在,後來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陪侍,宣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原文中的「芒刺在背」就是用來比喻因畏忌而極度難過與不安。
死灰復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天!然而田甲卻回答說:「如果死灰再度復燃的話,那我就撒尿把它熄滅。」過沒多久,梁國內史官正好出缺,朝廷再度重用安國,派他做了內史官。田甲一得知這個消息,害怕韓安國會向他報復,於是就慌張的趕緊逃跑。韓安國因為找不到田甲,就放話說:「田甲如果再不出現,我就要殺他整個家族。」田甲聽到消息後,非常害怕,只好打著赤膊,去向韓安國請罪。然而韓安國卻不與田甲一般見識,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很有器度的原諒、善待他。後來「死灰復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平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出現「死灰復燃」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啟.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