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100.2638 ms
共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變風改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樂論》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憲命,審誅賞,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墨子曰:「樂者,聖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君子以為不然。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
餘妙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餘音繞梁」之典源,提供參考。 《列子.湯問》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1>東之2>齊3>,匱4>糧,過雍門5>,鬻歌假食6>,既去而餘音繞梁欐7>,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注解〕
(1) 韓娥:指戰國時韓國善於歌唱的女子。
(2) 之:前往。
(3) 齊:指戰國齊國...
|
面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臉上的神色。《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太尊聽了還不打緊,不料龍知縣登時面皮失色,不敢說什麼,只得二人同退,自去辦款不提。」
|
不遑寧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暇過平靜的生活。形容做事非常盡心,忙於處理與應付,不敢稍有怠緩。《詩經.召南.殷其靁.序》:「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家室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晉書.卷九八.桓溫傳》:「匹夫有志,猶懷憤慨;臣亦何心,坐觀其弊?故荷戈驅馳,不遑寧處,前後表陳,于今歷年矣!」
|
不伏燒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燒埋,元代對於負命案責任的人,除判決刑罰外,另外必須付給苦主賠償金,作為死者燒埋的費用。後以不伏燒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傷害?到底個不伏燒埋。」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你待教我從實取責,我又不敢當廳抵賴,恰待分說,又道咱家不伏燒埋。」也作「不服燒埋」。
|
拿腔作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他背人的緣故。他自家殺了人倒怪我,今日尋他去。〔叫云〕孫員外,你怎生不出門來?〔孫大上云〕我怕你,不敢出門那!〔柳胡云〕你打死了人,你躲到那裡去?我和你見官去來。〔孫大云〕不要叫,怕地方聽見。兄弟,這事怎了也?〔正末云〕你兩個幫閒的賊子,好生無禮,我不救哥哥教誰救?〔柳胡做扯科〕〔孫大云〕我送你些錢,饒我罷!〔正末云〕哥哥,不干你事,是我殺了人來,我和這兩個賊折證咱。〔柳胡云〕元來你兩個通同殺人來。〔正末唱〕【中呂粉蝶兒】沒半盞茶時,求和到兩回三次,你枉做個頂天立地1>的男兒,教那廝2>越□模越作勢,盡場兒3>調刺4>。他道你怕見官司,拏著個天來大殺人公事。 〔注解〕
(1) 頂天立地:頭...
|
履薄臨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臨深履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臨深履薄」是指像走近深淵、踩在薄冰上,十分小心,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災難頻傳,民不聊生。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不敢空手與老虎搏鬥,不敢徒步渡河,因為這都是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所以要特別戒慎,有如走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一樣,一定要非常謹慎小心。後來「臨深履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
指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直呼之。《抱朴子.內篇.黃白》:「古人祕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隱之云爾。」《南史.卷五○.劉瓛傳》:「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焉?」
|
慣作非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誡瓘等曰:「汝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賊1>,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2>不除,死無日3>矣。」故瓘所至不敢誅求。晉天褔中,為密州刺史,秩滿入居環衛。乾祐三年夏,卒於官。輟視朝一日。 〔注解〕
(1) 劉開道下賊:此句疑有脫文。疑意為張承業謂張瓘過去曾跟從劉開道作賊。
(2) 故態:舊日或平常的舉止狀態。
(3) 無日:沒有一定的日子。指隨時都有可能。
|
恫疑虛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虛張聲勢,使人疑懼不安。《戰國策.齊策一》:「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也作「恫疑虛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