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造車合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便自然能合於常規。見「閉門造車」條。01.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及觀序《脩水集》『造車合轍』之語,則知持此論舊矣。」02.清.趙翼〈李雨村觀察自蜀中續寄詩話比舊增多戲題於後〉詩其二:「人各造車期合轍,君能集腋便成裘。」  
頭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頭的部位。[例]他在車禍中撞傷了頭部,醫生要他住院幾天,以便觀察有無腦震盪現象。
成果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建立評量的場景1.5 設計評鑑方法2 有效標準四元素3 評鑑學習者表現之另類方法3.1 系統的觀察(systematic)3.2 檢核表(checklist)3.3 配分表(rating scales)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教師使用成果評量的過程 設計成果評量專家確認設計成果評量之四步驟如下列:(1)向學生明確說明期望之結果(2)選擇評鑑之焦點(3)建立評量之場景、環境(4)設計評量方式 明確說明期望之結果設計之首要步驟為發展一對測量對象具清晰概念之評量。技巧或過程之名卻描述幫助學生了解其所需,並協助較之設計適合...
玉石同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玉石俱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書經》即《尚書》。為上古文獻。今傳《尚書》有真古文和偽古文兩部分。〈胤征〉屬偽古文《尚書》。一般認為多抄襲先秦古書的文句,雜入所杜撰之文中,所以亦有其文獻上的參考價值。據〈書序〉記載,羲氏與和氏歷代為日官,負責觀察天象四時。至夏帝仲康時,因為沉迷於飲酒而怠忽職守,於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出師之前,胤侯做了這篇〈胤征〉來訓誡勉勵將士們。文中提到:「今天我將要率領你們這些勇猛的將士,前往討伐失職的羲氏與和氏。你們應該輔助我,一同為天子效力。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後來「...
巢居知風,穴居知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住在樹上的人,看見樹葉顫動就知道將要颳風;住在洞穴的人,看見穴壁潮溼就知道水氣深重,即將下雨。指凡事都有預兆,觀察日常事物,就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如:「俗語說的好:『巢居知風,穴居知雨』,根據公司最近人事調動的情況,我看恐怕有大事要發生了。」
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基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1) 盡量指導兒童從親身經驗、親眼觀察、親手調查、記載、繪製等各種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兒童獨立學習的能力。(2) 社會科應充分利用問答、討論、觀察、調查、蒐集、製作等方法,不可側重文字的講解,尤應避免背誦抄寫。(3) 從日常的問題出發,培養兒童發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4) 教師由傳統講述者,轉變為「催化員」。(5) 教學的時間,並不限於單元教學告一段落,應在教...
相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人的五官、體態、容貌以預言命運或未來吉凶禍福的技術。《三國演義》第六九回:「仰觀風角,數學通神,兼善相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事雖如此,只是袁尚寶相術可笑,可見向來浪得虛名耳。」
運作的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響的產物。由於教師甚少反省思考自己知覺課程的合理性,亦很少自己檢視所運作的課程,而且他人對課程實際的觀察亦是一種知覺課程,故通常由經過訓練、經驗豐碩的研究者去觀察和紀錄教室或學校的運作過程,以研究、探討運作課程。研究探討的結果,可做為評估課程實施成效的依據。基本上,任何課程藍圖的實施,或課程改革的推動,均須落實到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的層次,否則實施和改革的效果,將大受影響。 相關條目正式課程理想課程知覺課程經驗課程 參考資料Goodlad, J.I....
眼不識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2) 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 (3) 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 (4) 呵叱:大聲責罵。叱,音ㄔˋ。 (5) 薊:地名。唐玄宗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約當今河北省薊縣。 (6) 石:音ㄉㄢ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列傳》
看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指以觀察面貌而斷吉凶禍福。如:「他偶爾替人看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