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兵制。始於西魏,北周、隋唐沿用。北周兵是兵民分籍,由軍人自相督率,隸屬軍管轄,唐代則改為軍民合一,軍納入戶籍,隸屬州縣。兵選自兵區家富而體健子弟,年二十當兵,年六十退役。不擔任其他徭役,須自備糧食衣裝。平時得農耕、教戰,戰時出征,尚須入京宿衛。《新唐書.卷五○.兵志》:「兵之制,起自西魏、後周,而備於隋,唐興因之。」
  都道縣教育委員會事務局為日本都道縣教育委員會的執行機關,執行該教育委員會職權內的一切事務。
  都道縣教育委員會為日本各都、道、、縣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屬委員合議制,較適合發揮決策、核定及監督的功能,而不太適合日常事務的執行工作,故另設事務局,採首長制並置專任職員,以執行其法定事務。
  依據日本制定的〔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及運營法〕規定,都道縣教育委員會事務局應置指導主事、事務職員、技術職員及其他所需的職員,均由教育長提請該教育委員會任命。指導主事為教育視導人員,負責學校課程、學習及其他專業事項的指導;事務職員負責處理事務性工作;而技術職員則負責處理保健與建築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職官名。秦漢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天子。後漢改掌宮中服御等物,梁與後魏稱為「少卿」,隋置為「少監」,至明始廢。
教育的無政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政主義的主張是盡量減低,甚至完全消除對個人行為的外在的、教條式的及結構性的限制,並要求解除社會結構。在教育體系上,教育的無政主義主張教育工作者最好是在沒有學校系統的情況下直接參與大型的人類社會之改造。在這樣的一個極端簡單的「你-我」關係的社會中,個人的需求減少、活力增加、強調理性,人們可以找回自我,創造個人真正的道德,認清自己的責任。最能代表此種主張的教育學者是伊利希(Ivan Illich)及古德曼(Paul Goodman)。此主張也涵蓋不同的立場,如策略的無政主義者(tactical anarchist)以取消學校體系為策略,主張將其經費或資源移作解決社會問題的經費;烏托邦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試為應生員考試的第二試,亦即經各縣縣試錄取之童生,復由知主持覆試,是為試。其應考手續、考試內容略同於縣試,考期約在四月舉行,試畢錄取應取生員之一倍,冊送學政,作最後之覆試,核入儒學肄業。按科舉考試制度,由童生入冊儒學成為生員(秀才),依序須經縣試、試、院試等三階段。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載:儒童入學考試,初用四書文、〔孝經〕論各一,〔孝經〕題少,又以〔性理〕。〔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正蒙〕命題。嗣定正試四書文二,覆試四書文、小學論各一。雍正初,科試加經文;冬月晷短,書一、經一。尋定科試四書、經文外,增策論題,仍用〔孝經〕。乾隆初,覆試兼用小學論;中葉以後,試書藝、經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宰相的官邸。《史記.卷九六.張丞相傳》:「蒼又善用算律曆,故令蒼以列侯居相,領主郡國上計者。」《三國演義》第八回:「呂布乃相一將,司徒是朝廷大臣,何故錯敬?」
臺灣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儒學乃清代在臺灣首創之儒學。儒學規制據[大清會典]載:直省縣衛,各於所治立學,皆祀先師,以崇矩範,闢黌舍以聚生徒,時肄習以廣衛業,勤訓迪以儲人才。康熙二十二(1683)臺灣鄭氏部將降清之後,清廷於臺灣設一三縣,隸於福建省。依清代所修臺灣各地方志書所記,臺灣首於康熙二十四年創立一三縣學,即臺灣學、臺灣縣縣學、鳳山縣縣學、諸羅縣縣學。唯因清廷對臺灣採取消極統治政策,自康熙二十五年至同治十年(1686~1871)僅增設二所儒學,是為彰化縣縣學、淡水廳廳學。同治十三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之役,清政憬悟臺灣在海防與海運上具重要地位,乃漸積極經略臺灣,於光緒十一年(1885)以後,指派劉銘...
唐王遊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本劇內容描述唐太宗李世民因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而入冥界察勘,遍遊地。後來幸得判官偷改生死簿,才得以還魂的故事。本於《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唐太宗入冥記》。
市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央所轄之市的最高行政機關。設市長一人,由市民選舉產生,對外代表該市,綜理市政。簡稱為「市」。
衝州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奔走各地。《水滸傳》第二七回:「第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們是衝州撞,逢場作戲,陪了多少小心得來的錢物。」《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䭔媼》:「且說如今到那里去?他想著衝州撞,沒甚大遭際。」也作「撞穿州」、「撞沖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