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紙上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反對,藺相如也表示同樣意見,說到:「趙括雖然熟讀兵書,卻不懂得靈活運用,非大將之才。」但趙王不聽建言,還是派了趙括領兵抗秦。趙括接掌兵權後,馬上改變廉頗的戰略,軍官也大批更換。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用計截斷趙軍的運糧後路,圍困趙軍。過了四十幾天,趙軍糧草吃盡,趙括率領精銳部隊企圖突圍,結果遭秦軍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士也都被秦軍俘虜,並且被活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紙上談兵」,用來比喻不切實際的議論。
赴湯投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言何容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嗎?」非有先生連連作揖,還是不開口。吳王說:「希望先生有什麼建議直說無妨,我一定振作精神去接收您的建言。」非有先生說:「作為臣子的要向君主進言,真是『談何容易』啊!言談有的看起來不順眼,聽起來不順耳,心中也有所乖違,但是卻有益於身心品節的修為;有的看起來喜歡,聽起來順耳,心裡也感到快意,但是卻使行為有所敗壞。所以不是明王賢主,又怎能聽清楚?」東方朔藉著這篇文章,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後來「談何容易」被用來指嘴裡說說容易,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如《鏡花緣》第二五回:「伯伯﹗談何容易﹗他這令旗素藏內室,非緊急大事,不肯輕發。」
大才晚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大器晚成」之典源,提供參考。 #《老子.第四一章》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2>,大器晚成,大音希聲3>,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德經》。 (2) 無隅:沒有邊角。 (2) 希聲:沒有聲音。〔參考資料〕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1>上士昏道,堇能行於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之。弗大九,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又之:明道女孛,...
殫精覃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畢力殫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赴湯跳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目不定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不交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性格寬和,仁孝恭儉,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罰。袁盎則是文帝時的大臣,常能提出有益的建言。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自恃為宗室親族,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數度抗旨,無視於法制的存在。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載,當時袁盎就曾預言此人將危害社稷,但為顧及宗室之情,文帝未加以制裁。後來淮南王果真起兵謀反,文帝平亂後將其流放,不料卻病死於途中。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極為自責與傷心,飲食不入,袁盎於是舉了三項文帝值得稱頌的事跡以寬慰之。其中之一為事母至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身患重病,而且病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文帝絲毫不敢怠慢,「不...
殫精畢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探湯蹈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赴湯蹈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