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3.88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旄黃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後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易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旗幟。謂取勝敵人。參見「拔幟易幟」條。《佩文韻府.卷六三.寘韻引梁蕭綱.七勵》:「前鋒紛其易幟,後騎決其沙囊。」
揭竿為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揭竿而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揭竿而起」典源作「揭竿為旗」,出自西漢文學家兼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文中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施行暴政,以致陳涉(名勝,字涉)能以一介貧賤之士,率領數百個疲累的士卒,以砍下的樹枝為兵器,高舉竹竿作為號召群眾的旗幟,使得天下人群起響應,終於遭到滅亡的命運。後來「揭竿而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起義舉事。在《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也引用了這一段文字。
邋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旗幟搖動的樣子。如:「奧運場上,各國旗幟在風中邋邋,十分壯觀。」
令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軍中主將發號施令時所使用的旗幟。因在杆頭加箭鏃,形狀像箭,故稱為「令箭」。[例]拿著雞毛當令箭──小題大作。
新王國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反西克索人與埃及的重新統一2 中央政權的穩固與埃及帝國的建立3 拉美西斯二世與卡跌什之戰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反西克索人與埃及的重新統一第十七王朝的國王,是打著反西克索人統治的旗幟最後才完成統一大業的。其國王塞肯拉˙泰奧二世,因為曾與西克索人進行過激烈的戰鬥,而被人們尊稱為「勇士」,而戰鬥經歷很長的時間,一直到肯拉˙泰奧二世之子雅赫摩斯一世繼位後,才完成國家的統一。雅赫摩斯一世領導反外族統治,因此得到了埃及人民的廣大支持,在西元前1580年左右,雅赫摩斯一世領軍攻入阿瓦利斯城,終於把西克索人逐出了埃及。從此開始...
拔幟易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韓信與張良率兵攻趙,背水列陣以誘敵。韓信詐敗,趙軍盡出城追擊,信之伏兵乃趁機入城,拔去趙旗,改插漢軍旗幟,大破趙軍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後比喻以計謀戰勝敵人,取而代之。也作「拔幟樹幟」。
降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投降的旗幟。《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傳》:「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
器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兵器、武器。《三國演義》第五三回:「整點精兵器械,出城迎敵。」《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把那幾百個番子,猶如砍瓜切菜,儘數都砍死了,旗幟器械,得了無數。」
錦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錦緞製成的旗幟。多作為獎品或表示謝意的紀念品。唐.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