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風勁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紹膺3>遺祉4>,亮節三恪5>,侯服6>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注解〕 (1) 殷:殷商,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合稱為「殷商」。 (2) 周:朝代名。西元前1122∼256。周武王滅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亡國,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東周」。 (3) 紹膺:繼承。膺,音|ㄥ。 (4) 祉:音ㄓˇ,幸福。 (5) 三恪: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後裔以王侯名號,稱為「三恪」。一說封虞、夏、殷之後於陳、杞、宋。一說...
白蓮教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家產,價值相當國庫五年的收入,因而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諺語。 白蓮教白蓮教是跨越多個中國史上朝代的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包括彌勒教在內的其他組織的內容,但一般認為主源是源於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的佛教淨土宗分支白蓮宗。因其教徒禁食蔥乳,不殺生不飲酒,其派神職人員不出家,多娶妻生子,常被視為附佛外道和邪教而遭朝廷查禁。白蓮教作為一個秘密民間宗教組織,在歷史上發動多次民變,屢次受到鎮壓。 過程亂事先在湖北山區爆發。教民們以白巾裹頭,用「天上換玉星,地府換閻王,另議孔夫子,不用《四書...
興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興盛與衰微。[例]一個朝代的興衰和君王的睿智或昏庸有很密切的關係。
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以及「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 歷史評價雖然清世宗雍正這個朝代只有短短的十三載,偏巧又夾在各佔六十年的「康乾盛世」中,容易令人有白駒過隙的一瞬之感,所幸後世對雍正皇帝並不陌生,近年來史學界已理解到雍正朝的重要性,認為他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進者,是促進清朝歷史發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人物」;以及「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早衰亡。」歷史所稱的「康乾盛世」,實離不開雍正承先啟後的功用。尤其,雍正在澄清吏治與整頓財政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建樹,對清代歷史的發展有一定...
中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或世紀的中期。《詩經.商頌.長發》:「昔在中葉,有震且業。」《文選.陸機.辯亡論下》:「爰及中葉,天人之分既定,百度之缺粗脩。」
私名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標點符號。其形式為一直線,用於專有名詞,如國名、地名、人名、朝代名等詞的旁邊。也稱為「專名號」。
亮節高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紹膺3>遺祉4>,亮節三恪5>,侯服6>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注解〕 (1) 殷:殷商,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合稱為「殷商」。 (2) 周:朝代名。西元前1122∼256。周武王滅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自武王傳至幽王寵褒姒亡國,十二君,歷三百五十二年,史稱「西周」。自周平王東遷雒邑至周赧王亡國,二十二君,歷五百一十五年,史稱「東周」。 (3) 紹膺:繼承。膺,音|ㄥ。 (4) 祉:音ㄓˇ,幸福。 (5) 三恪:周武王克殷,封前三朝的後裔以王侯名號,稱為「三恪」。一說封虞、夏、殷之後於陳、杞、宋。一說...
中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古時代,漢族文化發源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其地為「中國」。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轄境,皆稱為「中國」。《詩經.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公羊傳.昭公二十三年》:「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2.朝廷。《禮記.檀弓上》:「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傳》:「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復通。」
3.京師。《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漢.毛亨.傳:「中國,京師也。」《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版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指戶籍和地圖。現指國家的疆域。[例]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為遼闊的朝代
王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佚文〉)。疾虛妄,疾的是「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對作〉)。漢朝是個讖緯符錄盛行的朝代,王充由於看到了世傳儒書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像《淮南子》就記載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並出,堯上射九日等荒誕的故事。而這等書籍傳說,在民間可謂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而論述的方法則是:「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所以,《論衡》一書的方法可說是講求實踐檢驗的方法。〈薄葬〉篇說:「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