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和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棺材的前後兩頭。《土風錄.卷四.和頭》:「棺前後曰和頭。」
厝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棺木未入土安葬前,用土或磚暫時封在棺柩外作為掩護,稱為「厝基」。《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往前走過了六橋,轉個灣,便像些村鄉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間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厭。」
紅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火葬許可證。《金瓶梅》第二六回:「自買了一具棺材,討了一張紅票,賁四、來興兒同送到門外地藏寺,與了火家五錢銀子,多架些柴薪纔待發火燒毀。」
娃子不哭奶不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沒有外來的麻煩,就不會自尋煩惱。《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我這裡『娃子不哭奶不脹』,為甚麼把別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門口哭?」
街死街埋,路死路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毫不在乎,隨便怎樣都可以。《金瓶梅》第四六回:「想著前日道士打看,說我命短哩!怎的哩?說的人心裡影影的。隨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溝裡,就是棺材!」
壽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棺材。《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下.孝崇匽皇后紀》:「以帝弟平原王石為喪主,斂以東園畫梓壽器、玉匣、飯含之具。」《西遊記》第七五回:「將白馬賣了,與師父買個壽器送終。」
爇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焚燒棺材。古代敗戰一方於車上裝棺求降,表示有罪當戮,而戰勝者則焚棺以示饒恕。南朝陳.徐陵〈冊陳公九錫文〉:「爇櫬以表其含弘,焚書以安其反側。」
樿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邊均用整塊木板做成的棺材。《莊子.人間世》:「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唐.成玄英.疏:「樿傍,棺材也。亦言棺之全一邊而不兩合者,謂之樿旁。」
量腹取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食量拿取食物。《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張魯》:「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後比喻人自我節制,不貪取財物。如:「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量腹取足,適可而止。」
懸棺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一種盛行於中國西南方少數民族的特殊喪葬形式。分布遍及四川、雲南、貴州、江西、福建等十三省。特點為將棺材放置在陡峭的山崖中,棺材的一半或全部暴露在崖外,有如懸掛在半空中,故稱為「懸棺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