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9.97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扶搖直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知鵬鳥雖大,但是所待者大,必須長期等待;塵埃雖微,卻因所待者小,幾乎隨時可飛。可是二者各有所待,又無不同。能了解這一點。才能用高遠的眼光去包容一切,無拘無束,而得到真正的快樂。原文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後來演變成「扶搖直上」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快速上升,也用來比喻仕途得意。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黃,神馬名。騰達,形容馬的飛馳。飛黃騰達比喻得意於仕途。《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早晚飛黃騰達,無不爭先恐後。」《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朝吟暮詠,受盡了燈窗之苦,尚不能勾飛黃騰達。」也作「飛黃騰踏」。
張冠李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喫酒李公醉》1>唐武后時,有「張公喫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搆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
人才濟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才眾多。《鏡花緣》第六二回:「閨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老殘遊記》第一回:「幕府人才濟濟,凡有所聞的無不羅致於此了。」也作「人材濟濟」。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畢自嚴〈釐剔十款疏〉:「益操守潔者,無不愛其黎民;而生聚繁者,斷難幾之墨吏,良有以也。邇者計典方行,旌異懲貪,涇渭分明,恩法罔貸。大小臣工,諒各洗心震疊之下矣。」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連禍結,動盪不安。王夫之認為一般人在看這段歷史時,都認為德宗這種作法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但他卻覺得並無不妥。允許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許,只是兩句不同的話而已,評論者只歸咎德宗之不許,卻沒辦法提應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飯後無稽之談罷了。王夫之在書中用「迫不及待」形容當時藩鎮勢力已經相當龐大,不容等待從根本去解決的情形。後來「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情況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則是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戰局日危,遲留一日,即多一日損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請訓後,即便啟行。」
昭然若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朗然若揭注音︰ㄌㄤˇ ㄖㄢˊ ㄖㄨㄛˋ ㄐ|ㄝ漢語拼音︰lǎng rán ruò jiē釋義︰猶「昭然若揭」。見「昭然若揭」條。 01.清.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八.致劉玉坡督部韻珂書.附玉坡督部覆書》:「接讀手札,再三捧誦,仰見真情摯意,流露行間,不特我兄之襟懷,朗然若揭,即弟之前後衷曲,亦無不盡入鑑中。」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寸,故其轍跡之在地者,相距之間,廣狹如一,無有遠邇,莫不齊同,況為車者,必合乎此,然後可以行乎方內而無不通;不合乎此,則不惟有司得以討之,而其行於道路,自將偏倚杌隉而跬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不為矣。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景德傳燈錄.卷一三.潭州鹿苑和尚》潭州鹿苑和尚。僧問:「餘國作佛還有異名也無?」師作圓相示之。問:「如何是鹿苑一路?」師曰:「吉嘹舌頭問將來。」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南嶽石橋。」僧曰:「如何是出門合轍?」師曰:「拄杖頭上掛草鞋。」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拭目以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ài釋義︰即「拭目以待」。見「拭目以待」條。 01.《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