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件事得到最高當局的默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末後自己引了一個失察之罪。這件事不是已經通了天的麼?」
緊追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一百一十一條,沿海國主管當局有充分理由認為外國船舶違反該國法律或規章時,可對該船舶進行追逐,即為緊追權。被追逐的船舶進入其本國或第三國領海時,緊追權立即終止。
比基尼島(Bikini Islan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四天安門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八九年四月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去世,最初由大學生與民眾組織追悼胡氏的紀念活動。接著發展成為學生運動,要求中共肅清腐敗,加速民主化。最後擴大為全民民主運動。六月四日中共當局派出軍隊,鎮壓在天安門廣場的民主運動。此次事件即稱為「六四天安門事件」。如:「對於中共處理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殘暴手段,所有自由世界的國家,莫不義忿填膺,同聲譴責。」
諜報人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祕密方法蒐集各種情報,報告其政府當局或雇主,以供決策參考的人。如:「美國這次的軍事行動非常機密,以致於各國諜報人員在事前都毫無所知。」
啟示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經《新約》的最後一卷,是其中唯一的啟示文學作品。作者採用大量的異象、象徵和寓言,表達上帝給與他的種種啟示,勸勉信徒們莫因羅馬當局的迫害,而產生信仰危機。
旁觀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旁觀看,而不介入其中的人。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廬山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廬山三面臨水,煙雲瀰漫,千巖萬壑,氣象萬千,人在山中,難以窺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詩,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低、遠、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當局者迷」的意涵。後來「廬山真面目」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詩兮只一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
調度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揮安排車輛的場所。如:「長官蒞臨調度室,實地了解當局疏解乘車人潮的情形。」
唱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唱歌似的高聲複誦。如:「跑堂的唱念我們點的菜色給廚房聽。」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麵食店》:「各桌或三樣皆不同名,行菜得之,走迎廚局前,從頭唱念,報與當局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