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麗島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逮捕的名單中,包括與此事件無涉的魏延朝,甚至連當時人在國外的許信良也在起訴名單之內,可見執政的國民黨當局有意藉此事件打壓成長中的反對勢力。由於涉案人士被媒體記者塑造為暴徒,反對勢力在低沉的政治氣壓下也暫告潛沉。但是,隨著1980年3月18日軍事審判公開舉行,媒體大幅報導審判過程中,被告與軍事檢察官的對話,使得高雄事件涉案人士的政治理想得以透過媒體對大眾傳送。不僅多少化解其原來被官方及其媒體醜化成暴力份子的形象,而且也有助於宣傳黨外的政治思想,使得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得以重新出發,不至如1960年的新黨運動一樣,發生雷震...
銀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融市場上貨幣、資金流通供應的情形。當市場需要貨幣少而流通量大,或一國貨幣管理當局採取貨幣緊縮措施,以減少貨幣供給量的情況,稱為「銀根緊」。當市場需要貨幣多而流通量小,或一國貨幣管理當局採取貨幣寬鬆政策,以增加貨幣供給量的情況,稱為「銀根鬆」。
飆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狂烈的、極速的駕駛汽、機車。[例]對於青少年罔顧生命的飆車行為,教育當局已非常注意。
伊能嘉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鄰國,也開始學習中文、韓文。(註1)明治28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臺,伊能嘉矩自願向日本當局請求前往臺灣,最後以以陸軍省雇員的身份來臺。來臺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1857~1928)組織「台灣人類學會」,開始學習閩南語、泰雅語,進而調查原住民各族語言。明治29年起,伊能嘉矩多次到臺北、宜蘭近郊踏查,明治30年更應總督府命令,深入原住民部落,對全臺灣原住民進行調查。調查成果集結成《台灣番人事情》,是臺灣最早的全島民族誌,臺灣原住民族也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分為九族。(註2)除了調查原住民以外,伊能嘉矩也開始對漢人歷史...
美麗島雜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和住宅遭到攻擊並搗毀辦公室設備,同日《美麗島》雜誌高雄市服務處也遭人持刀械破壞。雖然報警處理,治安當局一直未能查獲;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在高雄市舉辦紀念世界人權日的群眾大會,發生民眾與憲警的暴力衝突,引發美麗島事件;社務人員多數被捕,以軍法判處重刑,雜誌社也因此遭查封,前後發行共5期。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69898
鄭成功攻占台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經過此時,曾經被台南的荷蘭總督指派來廈門與鄭氏進行過商務談判的一位漢人通事何斌,因不法之事遭荷蘭當局起訴,潛逃到廈門。這位曾是鄭芝龍的部屬,帶來台南一帶的地圖縣給鄭成功,並建議攻占台灣。聽完何斌的建議,鄭成功「滿心豁然」,心動不己。但是鄭成功的部將們,多不贊成攻打台灣,鄭成功力排眾議,終使眾將領不再反對,決定攻打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率25000名的部隊,先進佔澎湖,五月初渡鹿耳門,入台江,船隊包圍熱蘭遮城與赤崁樓的普羅明遮城,用28門大砲猛攻。這場在台江上的攻防戰,打了8個多月,直到1662年2月,荷蘭正式退...
蘇聯解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蘭,華勒沙率領自西元1980年創立的團結工聯,餘格但斯克造船廠發起暴動。華勒沙一職效力於對抗共產黨的當局權威。 蘇聯解體和東歐局變西元1982年,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後,蘇聯面臨了轉變的時期。西元1985年,戈巴契夫(註5.)上台,政權走向民主化,即是開放與再建設的時代:他允許私人合作企業成立。戈巴契夫先後和美國總統雷根(註6.)和布希(註7.)會面,並舉行裁減軍備談判。逐漸的東方陣營出現裂痕。西元1989年8月,波蘭舉行公民選舉,首次由非共產黨人當選總理。西元1989年11月9日,發生了一件具有象徵意義的事:西元1961年...
二林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導火線3 經過4 關鍵字5 出處 前言台灣蔗糖原本就擁有日本本土的市場,在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又給台灣蔗糖外銷的機會。日本當局積極發展台灣的糖業,推行糖業保護政策,採取「原料採收區域制度」,不僅製糖會社可以片面決定甘蔗收購價格,農民自己種的甘蔗不可以自己處理,必需要賣給指定的製糖會社。 導火線台中州北斗郡下二林等四庄的蔗農,長期受到林本源製糖會社的壓榨,久懷不滿。後受台灣文化協會對農民的啟蒙教育的影響和鼓舞,決心組織起來,同製糖會社展開鬥爭。1925年1月1日,招開蔗農大會,決定成立蔗農組合:6月蔗農組合總...
皇民文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民文學是在一九四0至一九四五年期間,產生於當時受到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文壇,主要在表達當時台灣人渴望成為日本人的心情,當時頗受日本當局青睞。這些作品的特徵包括描述成為皇民、日本國民的心路歷程;志願從軍、預祝戰爭勝利;描繪南進、團結、日華親善等意識的作品。代表作品有陳火泉〈道〉和周金波的〈水癌〉、〈志願兵〉。
旁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旁觀看,不涉入事件本身。[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