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煮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煮飯時圍在身上防止弄髒衣服的掛布。
圍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作時圍在身前的子。多用布或橡膠製成,可避免弄髒衣服。
鰭蛇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長為頭長的8.3-9.2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23.4-26.9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0-3.2倍。體較為粗長,尾長大於體長;吻端較為圓鈍;背鰭起點於胸鰭末端之後;無尾鰭,背、臀鰭於近尾端處明顯上揚;尾端柔軟呈肉質狀;齒皆為圓錐狀,具5顆上頜間齒,篩骨齒則排成二列,之後的鋤骨齒遞減為一列;體呈淺灰色,腹面較白;胸鰭白色,背、臀鰭亦白,但鰭緣略帶淡黃;頭部感覺孔不甚清楚,但於下頜兩側的數個感覺孔則明顯呈灰黑色條狀分布;平均脊椎骨組成:15-54-135,總脊椎骨數為134-137。
挵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giades cohaerens Mabille, 1914 白弄蝶 白弄蝶 Tagiades cohaerens Mabille, 1914 又稱滾邊弄蝶。中型弄蝶,雌雄蟲外型相似。體黑色,腹部後半有白色環紋。翅底色為黑褐色,前翅前半部有小白斑,背腹面的斑紋一致。後翅背面中央有一白斑,外緣有橢圓狀黑褐色斑沿翅緣至肛角連接為帶狀;腹面的斑紋大致與背面一致,但白斑更發達。 本種分布於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但南部較不常見,除台灣外,自喜馬拉雅地區、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中國南部等亦有其他亞種分布。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薯蕷科(Dioscoreaceae)的裡白葉薯榔(Dioscorea cirr...
劍夜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與 霉劍夜蛾(Olivenebula oberthueri)外觀極為相似,頭胸部與前翅皆呈深橄欖綠色;在後翅中央帶狀斑的比對上,本種帶斑褐黃色,後者深黃色,然而確切物種鑑定建議以生殖器解剖比對為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kekjit是雅美(達悟)婦女之傳統子,以黑、白麻線與藏青色棉線夾織成。 女子下半身通常只穿一件單片式子,年幼時通常只圍一片,年齡增長後,才穿由三片織布縫成的女。全件無綁帶或釦子可供繫綁。穿著時,原本在腰腹之間就繫有一條麻繩,多半是幼兒時期,父母為之繫上,以使緣能反摺進去,不致滑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貼身穿的衣褲。《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取親中廁牏,身自浣滌。」
無紋紅雜夜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34mm;觸角絲狀,雄蟲者稍粗;體軀暗褐色,前翅暗棕色,中段稍暗,整體帶銀灰光澤,外緣微波曲狀;後翅前緣暗褐色,其餘橘色。外觀近似太魯閣雜夜蛾(Amphipyra tarokoensis),然後者較小(展翅長約65mm)且頂角具有黃白大色斑塊,後翅為相對均勻之黃褐色。
蘭嶼白挵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giades trebellius martinus Plötz, 1884 蘭嶼白弄蝶 蘭嶼白弄蝶 Tagiades trebellius martinus Plötz, 1884 又稱熱帶白弄蝶、南洋白弄蝶。中型弄蝶,雌雄蟲外型相似。本種與白弄蝶(T. cohaerens Mabille)相似,差異在於本種腹部後半沒有白色環紋,後翅白斑外緣的橢圓狀黑褐色斑沒有連接至肛角。 本種分布於本島的高雄及屏東地區,還有離島的蘭嶼及綠島,除台灣外,菲律賓、婆羅洲、蘇拉維西及新幾內亞等地亦有其他亞種分布。幼蟲的寄主植物為薯蕷科(Dioscoreaceae)植物。成蟲好訪花,停棲時會將翅平攤...
摩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爾係大溪地一種男人和女人皆可穿的舞。其材料取自白色的菲亞椰樹的樹皮,將樹皮浸泡在海水中十五天後,剪成長條形,直接編成腰帶,供一般使用或賣給觀光客,用於典禮舞蹈時,則以白布覆蓋在上,然後縫上紅色白色及琥珀色的貝殼圖案。摩爾差不多長及足踝,有時染成紅色,黃色,或綠色。整套舞服則尚有從右肩披到左胸的貝殼肩帶,以及上有貝殼圖案用染色椰樹纖維捲成摺狀的頭帶。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