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周邦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兩人的作風有些類似。張炎說過:「周情柳思。」近人馮煦也說:「屯田勝處,本近清真。」周柳相類之處是很顯然的,喜用長調,長於鋪敘,好寫豔情,精於音律,這都是他們外表的相似處。但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卻有區別。在格調上,柳較自由而周嚴整;在語言上,柳重通俗,而周重典雅;這是比較顯著的。一、形式方面周邦彥精通音樂,和掌管音樂機關的權位和便利,再加以帝王的獎勵,從事審音調律的工作,而達到律度嚴整的階段。宋史稱他「好音樂,能自度曲,製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可知他對於音樂造詣的高深。以他這種才力,後來又得到提舉大晟府的機會,於是...
教學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的傾向性(tendency)作出判斷的,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學習意願、動機、毅力等方面的態度情感。很顯然,教學設計理論要想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就應該使教學更富成效、更有吸引力。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教學方法英文關鍵字:methods 參考資料盛群力、李志強/著。現代教學設計論,頁04-06。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有許多雷同之處,如︰對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對農民階級生活的描繪。不過多位論者指出,楊守愚的思考廣度顯然走得比賴和更遠。他書寫的主題集中於呈現日據時期地主階級與日本殖民者間的利益勾結,與對農民階級盡行剝削、壓迫的慘況,由此反映出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楊守愚的創作不僅豐富了台灣新文學時期啟蒙階段,更因其對階級問題深刻的探討,雖反抗性不及賴和強烈,卻提供了我們極大的思索空間。 著作*詩《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6年7月* 散文《楊守愚日記》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8年12月*小說《楊守愚集...
特別權力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同時,受理上述相關爭訟事件的機關或法院,應尊重教師及學校之判斷或裁量,僅於違法或顯然不當時,使得撤銷或變更之。顯然地,這種解釋更加地限縮了教育活動中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的適用範圍。實際上,在有關師生互動的解釋中,特別權力關係似乎已經被揚棄。但是,基於理論上的興趣,討論特別權力關係則可以突顯真正師生關係的特性,同時,如果能夠分辨真正師生關係和它的異同與關係,這對理想師生關係或教育實踐活動不無指導的功能。相對於一般的權力關係(Allge...
預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先謀劃。[例]那名歹徒顯然早有預謀,所以作案現場沒有留下任何的線索。
數學教育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原則計算器和電腦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這些科技使得學生更能注重數學概念、推理和解題,沒有這些工具顯然是不可能達成。利用科技鼓勵學生探索和強化概念的各種表徵方式,來促進數學學習,它的作用延伸到了以往不能達成的領域;也讓學生繞過了一些不重要的環節,從而學習到更重要的方面。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數學教育原則Keyword:Mathematics、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參考資料張英傑、周菊美(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謂組織,是指個體在處理周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顯然,適應是個體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是人和動物都具備的能力。所謂適應,在皮亞傑的解釋上與一般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所不同。皮亞傑把適應解釋成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肌膜因為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行為主義英文關鍵字:Behaviorism 出處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2007年出版,頁33~36。東華書局
辛波絲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後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鬥,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裡,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佔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喚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係。在〈布魯各的兩隻猴子〉一詩(布魯各Brueghel為十六世紀法蘭德斯畫家,畫作常寓道德...
張孝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描繪和對屈原的吊念,表達了自己"天涯漂泊"和無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放曠、豁達的人生態度,顯然是受到蘇軾很深的影響。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間不系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等,在清疏淡遠的韻調中隱含著作者在飽受打擊之後的牢騷不平。又如〔念奴嬌〕《過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讒毀罷官後自桂林北歸的途中所作。上闋描寫"表裏俱澄澈"的洞庭景色,下闋抒發"肝肺皆冰雪"的高潔胸懷,被前人推為其詞作中最傑出的一首。這類詞作境界清疏空闊,情調淒涼蕭颯,雖然沒有...
萊布尼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茲在哲學方面的工作在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誕生的同時,也顯然深受經院哲學傳統的影響,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萊布尼茲對物理學和技術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且提出了一些後來涉及廣泛——包括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機率論、心理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的概念。萊布尼茲在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由於萊布尼茲曾在德國漢諾瓦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並且在漢諾瓦去世,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學術成就,2006年7月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