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上不上,下不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境尷尬,進退兩難。《新唐書.卷二一○.藩鎮魏博傳.田承嗣傳》:「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誅趙;校罪輕重,必不先趙後魏,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金瓶梅》第一七回:「娘子早時對我說,不然進入他家,如飛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那時之晚矣。」
境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盡頭、結果。《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自思無故受此驚恐,受此苦楚,必是自家有甚麼不到處。向佛前懺己過,必祈見個境頭。」
老不曉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老而不通事理。《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南朝宋.裴松之.注:「脩家子雲,老不曉事,彊著一書,其少作。」唐.駱賓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啟〉:「雖少好讀書,無謝高鳳。而老不曉事,有類揚雄。」
臨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將處死。如:「即使是犯案累累的重刑犯,在臨刑前,仍不免後不已。」《北齊書.卷二八.列傳.元暉業》:「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昨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前、過去。《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卻說漢主聽得郭威軍至河上,頗自懼,私謂竇貞固曰:『昨來舉事太匆匆,如今奈何?』」《董西廂》卷三:「想昨來枉了身心,初間喚做得為夫婦;誰知今日,卻喚俺做哥哥。」
炮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煩躁。《尚友堂本拍案驚奇》卷二:「潘公炮燥道:『想是他來家說了甚麼謊,您家要賴了,別嫁人,故裝出圈套,反來問信麼?』」
九死餘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
前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往的過失。《後漢書.卷五六.張晧傳》:「雖追前失,之何逮!」
迷而不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失道路而不知回頭。《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鍾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之,亦無及也。」晉.釋慧遠〈答桓玄書〉:「可謂下士聞道而大笑之,真可謂迷而不反也。」
分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田真與弟分居,議定破紫荊為三,荊竟枯死,兄弟因而悟,遂復同居。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後比喻兄弟分家。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