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潘妃金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齊廢帝寵愛潘妃,讓潘妃走在貼在地面的金蓮上,藉以嘆步姿婀娜輕妙。典出《南史.卷五.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故後世以此形容婦女的步態輕盈婀娜,或指美人的纖足、足跡。也稱為「潘妃步」、「蓮步」、「金蓮」、「金蓮步」。
都中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注,劉逵也為蜀都、吳都兩部分作注,衛權又寫了略解。連官至司空的大文人張華,都對左思的〈三都賦〉大加賞,認為左思的成就不輸給班固、張衡等大文人。由於這些文人學者的推薦,左思的這篇傑作便很快地在京城洛陽流傳開來,人們競相抄錄,以致洛陽的紙價上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洛陽紙貴」,用來形容著作風行一時,流傳甚廣。
雖休勿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然受到他人的稱,但也不要沾沾自喜。《書經.呂刑》:「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雖畏勿畏,雖休勿休。」
眼不識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個個稱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都稱、羨慕。《初刻拍案驚奇》卷九:「看見拜住一表非俗,個個稱羨。」
目牛無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無全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先秦哲學家莊子喜歡用寓言來啟發人們的智慧,他在〈養生主〉這篇文章中,就用了一則「庖丁解牛」的寓言,來讓人們了解理想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這則寓言的內容大意是說:庖丁為文惠君分卸一頭牛的肢體,不僅動作像最美妙的舞蹈,所發出的聲音更像是最好聽的音樂。文惠君不由嘆地問:「你是怎麼辦得到的?」庖丁說他所喜歡的是「道」,已經比技巧更進了一步。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睛所看的無非就是頭牛,根本無從下手。三年之後,才有所領略,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結構。到了現在,已可以不藉用目視,純粹運用精神感覺來動刀了。循著牛體天然的組織結構,削劈筋骨間的空隙,然後把刀子引向骨節的孔...
硯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鐫刻於墨硯背面或兩側的文字。內容包括此硯的歷史、特點,或揚其構圖與雕工。
善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籍貫不詳,早年出家,四處雲遊,在河西時遇見淨土宗大師道綽,拜道綽為師,專修念佛。後在長安廣行教化,從者不可勝計。著有《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往生禮偈》一卷等。後人尊為淨土宗二祖,也稱為「光明大師」。
刻骨銘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刻骨銘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篇〈上安州李長史書〉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安州遊歷時寫給李(京之)長史自我推薦的書信,期望得到賞識而受到任用。在這之前,李白曾經得罪李長史,但李長史原諒了他,所以在書信中,他引用《世說新語.政事》:晉代王承任東海郡太守時,有一個人因為在老師家讀書讀到太晚,回家時犯了宵禁,王承就說:「鞭打像甯越一樣勤學的人來樹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於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這則故事來揚李長史的寬宏大量,並且表明會將李長史的恩德刻在骨頭,記在心上。後來「刻骨銘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感受深刻,難以忘懷。
殫精覃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殫精竭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竭盡精力與思慮。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