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1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火深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深火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抗,結果大敗。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齊宣王覺得吞併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喜悅快樂,那麼您就吞併它,就像武王伐紂一樣。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
垂不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永垂不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永垂不朽」原作「垂不朽」。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人。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胡廣,字伯始,東漢南郡華容人。官至太傅,歷事安、順、沖、質、桓、靈六帝。胡廣熟悉典章,辦事經驗豐富,柔媚謙恭,不觸任何人,在當時有「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惟胡公。」的諺語。靈帝即位時,胡廣年已八十,仍代為太傅,老死任上。熹平六年,靈帝感懷胡廣的恩德,令胡廣的學生蔡邕為恩師作〈胡公碑〉,以紀念胡廣。內容記載胡廣對漢朝的貢獻,並且頌揚胡廣的事蹟必可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後來「永垂不朽」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古代神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神話。神話,是其國家,其民族之從原始時代以來的文化與思想之產物。是關於神和像神一樣的英雄的故事。大是由於古人不能解釋大自然的規律,對於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現象,感到恐懼和無力,於是他們通過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隨後又在生產勞動中塑造出英雄人物。中國古代有那些著名的神話著作例如:《后羿射月》、《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夸父追月》、《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精衛填海》等。這些神話是我們古代先人們的口頭文學,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而西方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則主要由神的...
水土不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生活環境的變遷所造成的不適應。《醒世恆言.卷二八.吳衙內鄰舟赴約》:「大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也作「水土不服」。
拱手而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毫不抗便向對方投降。《孤本元明雜劇.聚獸牌.第一折》:「斬漢將湯澆瑞雪,放心殺敵兵拱手而降。」也作「拱手投降」。
不值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俠,食客日數十百人。後因酒後辱丞相田蚡,與其族皆見誅。 (4) 毀:詆毀,貶抑。 (5) 直:得上。通「值」。 (6) 效:摹仿。 (7) 呫囁:音ㄔㄜˋ ㄓㄜˊ,附耳細語。
村塢集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墟上,有的設於遠離人世的山中。在東漢到魏晉時,村長與「塢」合用,而稱「村塢」。「村」與「塢」的性質大相仿。「塢」本意為小城寨,原具軍事意義;西漢在居延地區設有「塢侯」,以防外敵。到王莽時,「塢」也是民眾為了自衛而設的城寨。東漢末年以後,民眾常在內亂時設「塢」以自保,或者流民集團移動後,設「塢」以謀自存自保,這和前述的「村」相仿。「塢」有的也設在高山上,往往自成一個世界,與外世隔絕,自耕自食。「塢」既是一個封閉社會,又是流民或難民集團,因此與漢代的里制社會以體或血緣關係為規範的現象相當不同,自有其維持秩序的規範,例如東漢...
乳腥未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的主將是誰?」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劉邦聽了輕蔑地說:「他年紀太輕,嘴裡的奶腥味還沒消呢!根本抗不了我們的韓信。」接著又問騎將、步卒將是誰,酈食其說是馮敬和項它。劉邦也認為這兩個人不能跟他們的副將曹參、灌嬰比,於是就對這場戰事相當有信心。果真一個月後,韓信就打敗魏軍,俘虜了魏王豹。後來「乳臭未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譏諷人年紀輕,沒有經驗與能力。
八通關古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總兵吳光亮率領粵軍三營,開闢橫貫臺灣中央山脈的北、中、南三路。西自南投竹山、社寮分別開鑿,二路線至新寮合而為一,東經鳳凰山麓,由和社、東埔進入八通關,大水窟後,翻越中央山脈脊嶺,循樂樂溪北岸東下,至花蓮玉里,全程約一百五十三公里,路寬約二公尺。同年十二月完工。由於八通關古道深具臺灣開發的歷史意義,內政部於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清人文獻中稱為「中路」。
刮眼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人。三國吳名將,個性方正嚴謹,富而好施,長於文章,思慮深遠,有過人之明。在赤壁之役,建議結合劉備來禦曹操,並輔佐周瑜大敗曹軍,為孫權所器重,官拜奮武校尉,轉橫江將軍。 (5) 周瑜:西元175∼210,字公瑾,三國吳舒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6) 拊:音ㄈㄨˇ,撫、拍。 (7) 吳下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見「吳下阿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