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8.21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背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去事之戒,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羵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中土中的怪羊,雌雄不分。《國語.魯語下》:「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唐.楊烱〈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季桓子羵羊之井,推水石之禎祥。」
舍本即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苦節高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戚交往,被免官歸里,撰〈顯志賦〉以自傷。賦中借史實以諷諭時政,借追慕古人而抒發其鬱抑不平。賦云:「沮先聖之成論兮,名賢之高風。」是寫馮衍雖然傷己不能遇到堯舜這樣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著高尚的志節,不苟同這種世俗之見。 「亮節」則見於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陸雲(西元262∼303),字士龍,晉吳郡人。與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其文詞藻麗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內史夏府君過世後,寫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紹膺遺祉,亮節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是敘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偉大的功業。並以「亮節」一詞,形容故友的堅貞節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高風亮節」,用來形容...
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制定的法則。《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文選.沈約.恩倖傳論》:「因此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
殊轍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轍,車途。「殊轍同歸」猶「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01.宋.朱熹〈滄州精舍告先聖文〉:「張爰及司馬,學雖殊轍,道則同歸。」
舍本理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斐然向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們景仰對方的德政或良好的風尚。《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渙傳》:「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
玄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賢先聖。《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