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8.87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重規疊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規、矩各相重疊。比喻情事相同。三國魏.明帝〈改元景初以建丑月為正月詔〉:「此厤數之序,乃上與先聖合符同契,重規疊矩者。」也作「重規襲矩」。
同床各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軍中,諡號忠武。〔參考資料〕 《古尊宿語錄.卷三三.舒州龍門佛眼和尚》師云:「同床共被,夢各不同。先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且如生死一法中入得生死,而不被生死縛者;在生死被生死縛者。同共一法中,一人縛一人脫,豈不是夢各不同……」
邑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稱縣學為「邑庠」。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卷一.月夜彈琴記》:「到任三日,祇謁先聖于邑庠。」
前事不忘,來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舍本問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本逐末」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 (2) 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 (...
前事不忘,後代之元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料張孟談卻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沽名弔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沽名釣譽」之典源,提供參考。 1、「沽名」:※《廙別傳》(據《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劉廙》裴松之注引)初,廙1>弟偉與諷2>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合黨眾,違先聖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3>為務,華而不實4>,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 〔注解〕 (1) 廙:劉廙(西元180∼221),三國魏南陽安眾人,字恭嗣。初為曹操丞相掾屬,轉為五官將文學。魏初,為黃侍郎。弟劉偉與魏諷謀反,本應誅,曹操赦之。魏文帝時,官至侍中,賜爵關內侯。廙,音|ˋ。 (2)...
紹休聖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繼承祖先聖賢的美善事業。《漢書.卷六.武帝紀》:「深詔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
炳如日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耀如同日月星辰。形容非常盛大。宋.陸九淵〈貴溪重脩縣學記〉:「二帝三皇之書,先聖先師之訓,炳如日星。」也作「炳若日星」。
吊譽沽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沽名釣譽」之典源,提供參考。 1、「沽名」:※《廙別傳》(據《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劉廙》裴松之注引)初,廙1>弟偉與諷2>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賢,不可不詳。而世之交者,不審擇人,務合黨眾,違先聖人交友之義,此非厚己輔仁之謂也。吾觀魏諷,不脩德行,而專以鳩合3>為務,華而不實4>,此直攪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復與通。」偉不從,故及於難。 〔注解〕 (1) 廙:劉廙(西元180∼221),三國魏南陽安眾人,字恭嗣。初為曹操丞相掾屬,轉為五官將文學。魏初,為黃侍郎。弟劉偉與魏諷謀反,本應誅,曹操赦之。魏文帝時,官至侍中,賜爵關內侯。廙,音|ˋ。 (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